- 王荧飞;孟宝华;邓宇;灌千元;姜露;
根据宜宾某桩基工程实例,分析了湿法作业下旋挖成孔灌注桩泥浆护壁及长护筒工艺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而选取合适的泥浆配比,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工艺减小塌孔发生的概率;通过加设长护筒解决串孔、泥浆上返困难及混凝土面达不到设计标高问题,并对桩头处理、长护筒拔出困难等工程问题的处理提出建议措施;采用改变桩型的处理方式对桩头较低的情况进行处理,进而提出采用孔口围堰及永临分离式钢护筒保证成桩质量,对类似项目的桩基施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161 501-504+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满意;
结合南京某医院新建地下车库深基坑临近既有地铁工程的具体案例,利用Midas/GTS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对该深基坑工程施工全过程引起的临近地铁车站和区间结构工程的变形和内力并进行建模分析和预判,根据分析结果判定既有和在建工程的安全性,并且调整优化设计方案,给出合理的建议。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地铁保护要求参数对比可知,车站和区间沉降和水平位移满足地铁保护要求,结构受力安全。隧道变形标准应以国标和江苏省省标为基础编制,基坑地连墙槽壁加固深度需进入中密粉砂层,地连墙接缝止水建议采用MJS工法进行处理。
2022年04期 v.36;No.161 505-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洋;
结合桂林市某山危岩治理工程案例,在仔细研究治理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选择赤平投影分析法,对研究区发现的10处待治理危岩的稳定性展开定性分析;同时选择极限平衡法,在预设的两种常见工况条件下重点对3处典型危岩体的稳定性展开定量计算和分析评价。基于该分析比对的结果,对“消除隐患+综合治理”的处置方案进行介绍。研究表明:(1)研究治理区的3处典型危岩状态基本稳定;(2)倾倒式危岩W1、W2在模拟的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为0.93~0.96,极易失稳;(3)治理区采用“静态破碎清除+被动防护网+生态种植”的综合治理方法,效果良好,可行性得到证实。
2022年04期 v.36;No.161 508-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世贵;严韬;
滑坡灾害频发,机理极其复杂,而其发生时间又难以确定,有效的滑坡变形预测对预防和制定滑坡避险措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针对当前单个变形预测模型自身存在的不足,利用三峡库区树坪滑坡2004年6月~2013年6月的累积水平变形监测资料,分别建立了灰色GM(2,1)预测模型、幂函数趋势曲线预测模型以及能够充分吸收多种单一模型优势的灰色-趋势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灰色-趋势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最好,其最接近实际监测成果,证明该组合预测模型稳定、合理,可以用来预测库区乃至其他地区的滑坡变形。
2022年04期 v.36;No.161 514-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凤敏;
贵州省发育较多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受岩性差异影响,软硬互层边坡差异风化明显,加上构造条件复杂等因素,在软岩区域易形成软弱结构面,从而造成崩塌或滑坡。贵州省遵义市某高速公路H匝道HK0+200~HK0+300段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发生滑坡,通过地质调绘和勘探,发现该滑坡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泥灰岩与页岩软硬互层,长时间的降雨入渗致页岩软化形成一个软弱面,该软弱面就成了滑坡的滑动面。确定滑坡的形态和性质以及滑坡的范围后,采用了传递系数法建立地质模型,分别计算天然状态下、饱和状态下的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以及滑坡推力,为滑坡治理提供了依据。
2022年04期 v.36;No.161 518-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旭;张天余;方正峰;
贵州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在道路建设中不可避免受到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路堑边坡在贵州道路中越来越常见,路堑边坡的稳定性作为有效控制道路工程病害产生的关键,因此,道路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勘察与评价。以贵州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对该路堑边坡现场开展了详细的勘察,通过钻芯取样法、钻孔电视成像法、岩体声波测试等物探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研究分析了该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处治建议,以期对城市道路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161 523-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敦猛;
针对上海滨江凯旋门项目,将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分别介绍了深基坑降水、支撑体系以及基坑开挖等关键技术。采用混凝土支撑与钢支撑结合的支撑体系对基坑开挖进行支护,合理控制土方开挖施工,做到随挖随撑,并通过设定围护桩的临界埋深,控制桩体的水平位移,以保障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围护桩及土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进行跟踪监测,将监测数据与规范预警值进行了对比,确保了基坑施工安全。通过系统研究,为相似的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528-532+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原杰斌;郭鹏杰;张述涛;付晖;
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是鄂州花湖机场建设的先导性工程,主要工作内容是湖区范围内的软土地基处理和土石方填筑。湖区存在大量软土,平均厚度7~8 m左右,最大厚度约15 m。机场工程对飞行区的工后沉降和工后差异沉降要求严格,综合考虑经济和质量要求,采用排水固结+超载预压方案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在超载比1.35~1.45的状态下,超载时间6~10个月,固结度超过90%,沉降速率均小于0.3 mm·d~(-1),整个地基处理历时33个月,圆满完成工程建设内容,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可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53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岩;张良发;
微型桩作为一种小型轻型支挡结构,因其施工方便、对坡体扰动小、侧向刚度大的特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边坡治理工程。由于多排抗滑微型桩结构复杂,尚未形成统一计算理论,其承载力计算较为复杂。基于等效刚度替换方法,将多排微型桩等效为单排微型桩,提出了改进的多排微型桩承载力评估流程。该评估方法在保证评估结果精度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计算步骤和计算复杂度,操作简便适应性强。结合应用较为广泛的实际钢管桩工程,给出了多排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体滑坡的校核方法,为今后在微型桩浅层滑坡加固工程计算与应用中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537-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廖德武;陈寿稀;郑冰;张君恺;杜艳松;兰中孝;
以盘州比中滑坡为研究对象,研究滑坡的地质背景条件及基本特征,对其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滑坡地形地貌、岩土组合、降雨条件及人为活动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后缘土体蠕滑推挤中下部土体,形成推移-挤压破坏模式;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定量计算滑坡的稳定性系数进行分析。滑坡在自然工况稳定状态为基本稳定~稳定,暴雨工况为欠稳定状态,对滑坡影响较大的是降雨作用,降雨是滑坡形成主要诱因。
2022年04期 v.36;No.161 54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叶柯志;
为了指导某地下综合管廊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施工,建立了有限元三维数值模型进行模拟邻近公路的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在建立数值模型中,将邻近道路上的车辆荷载简化为正弦荷载后再进行基坑分层开挖,并获取了基坑支护结构与邻近道路路面变形有关数据。其研究结果表明:该邻近公路的综合管廊深基坑工程开挖引起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为4.62 mm,按照现行的基坑工程规范要求,其支护结构方案满足安全性要求;另外,基坑开挖导致土体应力释放,其施工引起基坑底向上最大位移值为25.6 mm,邻近公路沉降最大值为25.21 mm;可见车辆行驶速度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并不大,而钢板桩嵌入基底的深度值对其变形影响较大,其中钢板桩嵌固土中的深度12 m时较为合理。
2022年04期 v.36;No.161 547-550+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雪华;周丽红;吴起星;叶忠帅;柳国栋;敖翔;王兴兴;
以珠海兴业快线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行矩形顶管施工地层变形规律,结论如下:(1)始发井端头土体加固和顶管始发顶进时机头微欠挖能有效控制地表变形,确保矩形顶管始发安全;(2)在正常顶进时,地表横向沉降形状与Peck曲线吻合,沉降槽宽度为2~3倍管节宽度;(3)单线顶管引起地表横向沉降呈V型,双线顶管引起地表横向沉降呈W型,地表沉降槽宽度为3倍管节宽度,先行管比后行管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大约2 mm;(4)数值模拟双线顶管分别顶进至65 m和60 m时,先行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大值为13 mm,后行管引起地表沉降最大值为10 mm,且在机头前方5 m范围内地表均呈现沉降变形。
2022年04期 v.36;No.161 55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晨;
基于武汉和平大道南延(中山路-张之洞路)隧道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超大直径盾构下穿岩溶地层的围岩与衬砌的变形受力特征,并探讨盾构施工过程地层损失对溶洞与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洞直径较大时,隧道变形向溶洞位置靠拢,且隧道靠近于溶洞的局部位置结构受力较大,应在工程中引起注意;位于隧道上方的溶洞会使得地表最大沉降增大,可能导致地表塌陷等工程灾害;在施工中应确保地层损失较小,若地层损失过大,将会导致地表沉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参考与借鉴。
2022年04期 v.36;No.161 559-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一洲;赵军;
针对装配式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原因造成灌浆缺陷的现象,对用于连接钢筋直径为40 mm的灌浆套筒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内部存在缺陷的套筒模型,通过试验值对粘结滑移参数进行修正,并对试件进行单调轴向拉伸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内部存在缺陷钢筋~灌浆料粘结强度的折减系数为0.84;模拟的破坏形式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灌浆料模型的应力集中区域与试验中灌浆料破坏区域基本一致,应力分布规律合理,为实际工程应用做出指导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161 564-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振西;
随着国内外高层建筑以及地下空间的发展,基坑工程正朝着大而深的方向发展。当前,在众多深基坑支护(支挡或围护)结构中,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正被大量使用。它可同时解决深基坑工程的“挡土”和“止水”问题,对保证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依托实例工程,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模拟和分析地下连续墙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土体位移和变形情况,研究其使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用理正软件计算设计值、实际工程监测值比,然后进行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为更深层次地认识地连墙作用机理,以及在工程中如何应用提供借鉴。
2022年04期 v.36;No.161 568-570+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陆善佳;陈祥侨;王伟;吴绍珍;
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深基坑底土层往往会发生回弹变形。坑底土回弹变形对基坑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基于现行一些基底土回弹变形计算方法,结合两个实际工程案例,就基坑平面尺寸、深度、土层性质等因素,对其坑底回弹量进行估算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自重应力抵消法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可以准确的估算软土地区基坑基底土回弹变形值,对今后的基坑围护设计和地基基础变形预测提供参考价值。
2022年04期 v.36;No.161 5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邱浩权;
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开挖环境的变化,以传统刀具为主要破岩形式的TBM的掘进效率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施工的需求,因此提出了新的联合破岩方法,即机械-水力联合破岩方式。主要以试验的形式,首先研究的是在不同的切割参数下,水射流切割不同的岩石所能形成的切槽的深度,然后在此试验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重复切割同一条切缝的方法增加切割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射流压力越大,切割速度越慢,切割深度越大;切割较软岩石时,靶距对切割深度有一定的影响,切割较硬岩石时,靶距对切割深度的影响较小;(2)多次重复切割能够有效的增加切割深度,但切割深度的增加程度与切割参数有关系,射流压力越大,切割速度越慢,靶距越小,切割深度增加的程度越大。研究成果对于指导TBM的改进,提高掘进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年04期 v.36;No.161 576-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江鹏;
采用核磁共振设备测试了18~75℃范围内三种饱和压实黏性土的横向弛豫时间随温度的变化。测量了三种黏土中孔隙水的表观活化能ΔE,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土A具有最大的ΔE,对于土B和土C,ΔE<0。这种异常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这两种黏性土中的黏土矿物中含有较高的高岭石和伊利石,这两种矿物表面吸附水分子吸附能较高。最后定性分析了不同种类黏土的渗透系数随温度的变化。正的ΔE表明,土A的渗透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负的ΔE表明,土B和土C的渗透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022年04期 v.36;No.161 582-584+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勇;柴源;王勇;庹建波;
结合我国大理石资源分布及广西贺州市大理石废料利用情况,分析了我国的大理石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了当前石材行业开发过程中存在废料堆积问题。针对如何合理利用废料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工程领域对于大理石废料再利用的情况,给出了适合贺州市大理石废料处理的方式。并通过对废料进行基本物性试验和路基填料承载性能试验,证明了大理石废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作为路基填料。该结论可对道路工程的施工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585-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竞;夏宇翔;刘勇;
为真实反映具有空间变异性的破碎带边坡的失稳过程与失效机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岗头隧洞边坡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三维边坡模型反演具体工程地质边坡及其边界条件,分析了三维边坡稳定性问题。由于该处边坡为软硬互层结构,在三维模型中引入了具有空间变异性的破碎带来模拟岩体和土体的分布情况,基于强度折减法,分析了破碎带的失效机理以及边坡岩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其安全系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由于破碎带处强度参数明显降低,导致该处以上部位易出现较大位移,使边坡的安全系数大幅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粘聚力与内摩擦角与边坡安全系数呈近似线性的关系。因此,通过敏感性分析原理可以有效识别出安全系数对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敏感性较高,从而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效率。
2022年04期 v.36;No.161 58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古少枫;
目前规范使用的地基承载力公式是在Reissner(雷斯诺)修正后的Prandtl(普朗特尔)极限平衡理论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半经验公式,但对于深大基坑,极限平衡理论地基极限承载力忽略了基坑底面以上地基土的抗剪作用。从Prandtl(普朗特尔)极限承载力模型入手,考虑基底以上地基土的抗剪作用,并利用滑移线理论和莫尔—库伦屈服准则推导出深基坑极限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值。以广东省某地方公路下沉隧道基坑为例,计算出该方法对应的承载力理论值,并与规范确定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量化地计入基底以上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更为全面,且可直观地反映地基承载力的安全度,为深基坑地基承载力的确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2年04期 v.36;No.161 594-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永煌;童时岸;董志鸿;
在宜昌主城区城市建设过程中,膨胀土引起的地质灾害占有相当比例,其中膨胀土滑坡灾害更为突出,影响了城市工程建设及工程营运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张家湾滑坡为例,在查明物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变形特征,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综合治理措施。该研究对宜昌主城区城市建设的防灾减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宜昌主城区的建设规划指导、促进宜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2022年04期 v.36;No.161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晓议;曾燕;彭赟;周桃;张兴冲;
以GIS为技术手段,采用信息量法,选取地形坡度、斜坡坡向、地层岩组、与水系的距离、与活动构造的距离、降雨量等6个评价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重庆市铜梁区地质灾害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及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质灾害多发生于坡度为10°~30°、坡向朝东南和南以及地层岩组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生于距水系小于200 m的区域;月均累计降雨量大于80 mm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降雨量小于80 mm的区域;(2)研究区现有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南部地区,且呈集聚和条带状分布;(3)较高敏感区和敏感区面积占全域面积的49.22%;较高敏感区和敏感区的地质灾害点数占现有地质灾害总数的90.74%。
2022年04期 v.36;No.161 60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范孝刚;李勇;陈玮龙;周春梅;严松;
为了准确地分析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的稳定性,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Plaxis数值分析软件,来研究孤石含量和开挖效应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球状风化体含量为5%~20%时,含量每增加5%,稳定性系数增加9.6%,边坡最危险滑动面向深部发展;当球状风化体含量超过20%时,含量增加5%,稳定性系数增加不到1%;工程扰动影响边坡稳定性,粘聚力每降低5%,边坡稳定性系数下降10%~18%。综合考虑这两种影响因素,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可靠的边坡治理方案。该研究成果可为混合花岗岩边坡设计和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康靖宇;
根据选取的抗剪强度指标的不同,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分为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两种。在工程中,由于孔隙水压力常常未知或者难以求得,总应力法使用得更为广泛。在使用总应力法时,常因混淆土体真实抗剪强度τ_f与抗剪强度指标c_u致使边坡稳定分析结果偏大。针对上述问题,以整体圆弧滑动分析法为例,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采用总应力法时破坏面上真实抗剪强度τ_f与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以及有效内摩擦角φ′与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阐释了采用有效应力法与总应力法得到不同安全系数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在坡内孔压未知或难以获得时正确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方法。同时,基于Matlab软件进行了算例验证。
2022年04期 v.36;No.161 612-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敖国碧;
在隧道工程修建中,尤其在洞口段施工中,经常出现因围岩失稳而致的突水、突泥、顶板陷落、冒顶、塌陷等事故。影响围岩稳定性因素较复杂,有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完整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施工条件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往往会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的叠加会加剧围岩失稳状态的演变。以黑哑口隧道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隧址出口段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围岩完整性、稳定性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类似围岩稳定性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2022年04期 v.36;No.161 617-620+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罗圣;岳敏;王云安;邓长青;黄裕群;
边坡监测受监测精度、人为误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单一监测手段无法查明边坡变形的真实情况,对边坡的稳定性状态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以湖北省十堰市某高速公路填方边坡为例,根据边坡威胁对象及变形特点,采用视频自动监测、裂缝自动监测、地表位移自动监测、深部位移自动监测多种自动监测手段,对该边坡进行综合监测,在对不同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一时间维度对多源自动监测数据进行耦合与对比分析,并结合人工巡查情况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目前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边坡坡顶附近存在浅表层局部变形。
2022年04期 v.36;No.161 62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安正明;方正峰;周兴彤;柳治国;彭坤杰;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具有弃渣料来源复杂且压实差异大等特点,其岩土力学参数具有随机性,进而导致弃渣场边坡稳定性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的可靠度对于合理评价弃渣场的稳定性具有的工程实际意义。采用Monte-Carlo法建立弃渣场边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模型,对贵州省六盘水至威宁高速公路K89+250右侧140 m弃渣场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可靠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弃渣岩土力学参数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其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系数大于允许安全系数,而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破坏概率为15.8%,为低危险状态,据此弃渣场边坡满足稳定安全要求;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计算和失稳概率分析能较好地反映了弃渣场稳定状态,可为弃渣场长期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2022年04期 v.36;No.161 626-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姜开放;朱长歧;马成昊;易明星;霍玉龙;
颗粒形状是颗粒形成历史的反映,是决定无粘性土强度特性的主要控制指标之一。为了研究颗粒形状对砂土力学性质的影响,选取6种不同形状的均粒径砂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图像捕捉技术获取颗粒的数字图像,借助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进行二维数据提取并进行形状参数量化。提出了基于颗粒球度和磨圆度指标用来描述集合体颗粒形状的新的指标-形状系数ρ,结果表明,试样的极限孔隙比及压缩指数C_c均随着ρ的减小而增大;回弹指数C_s随着ρ的减小而减小;研究结果还表明,颗粒的破碎量随ρ的减小而增大,试样由级配不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
2022年04期 v.36;No.161 630-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屈若枫;彭圣刚;周志鹏;
武汉地铁穿越区的岩溶地表塌陷问题目前已经成为该市地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探究武汉地区岩溶地表塌陷特征及机理,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可视化的塌陷物理试验,研究了典型地质结构条件下的塌陷特征以及微观力学特征;(2)基于颗粒流PFC软件平台,对武汉地铁穿越区的典型岩溶地质模型塌陷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3)以砂层地质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振动频率和振幅条件下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和孔隙率的发展规律,并通过室内实验进行了对比分析。
2022年04期 v.36;No.161 635-639+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武阳;仁师军;相飞飞;李金瑞;张乐文;
斜井隧道施工,对周边围岩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同时需要更加精确的掌子面前信息;若利用单一地质雷达,则会在探测的精度和有效性上存在一定不足。常规雷达的数据分析包括时深转换,但因在斜井隧道中掌子面与隧道保持非正交状态,在分析中需要对时深转化后的深度进行二次倾角转换。针对香炉山斜井隧道,通过对岩体失稳破坏机理进行分析,提出地质分析与地质雷达技术相结合,以及多种物性参数互补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结合斜井隧道中的监控量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将三者结合,对围岩稳定性进行数据化综合分析,为斜井隧道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022年04期 v.36;No.161 640-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刘留;唐小欣;
以侧限压缩试验为基础,进行了10组不同平均粒径、含水率及密实度情况下的珊瑚砂压缩试验,结合颗分试验分析压缩后颗粒破碎特性和粒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珊瑚砂是一种低压缩性土体,压缩变形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平均粒径与颗粒破碎率呈线性关系,粒径越大颗粒破碎越明显,压缩变形也越大;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珊瑚砂压缩性能,细粒组珊瑚砂仅产生有限的颗粒破碎,含水率变化导致的颗粒破碎差异并非是影响其压缩特性的主要原因;减小初始孔隙比能有效控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压缩变形;0.25 mm可作为控制珊瑚砂颗粒破碎的界限粒径。
2022年04期 v.36;No.161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少染;牟春梅;
将摄影测量法应用于饱和土和非饱和土的三轴试验,克服了传统三轴试验在体积测量方面的困难,以获得土样的三维模型,但这一新方法还存在很多的难点。通过文献调研,从图像信息获取、土样三维模型建立和数据后处理及应用分析方面对新型摄影测量法进行介绍,概括新型摄影测量法的优点、目前的难点和研究进展。新型摄影测量法的研究虽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在非饱和土方面的应用较少,还需要后续研究工作者更深入的研究。
2022年04期 v.36;No.161 649-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楷文;
对现有的空心圆柱试样制备技术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原有制样技术存在的扰动大、步骤繁琐等问题;采用空心扭剪仪为试验设备,以不同频率、不同动应力幅值为影响因素分析了其对紫金港软黏土轴向累计应变和软化指数的影响。在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滨海结构性软土存在明显的临界循环应力值,当频率在0.1 Hz~1 Hz范围内变化时,空心圆柱试样在0.1 Hz循环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状态需要的次数最少;同时,频率和循环应力比对滨海结构性软土的软化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频率、动应力比对轴向累计应变及软化指数的影响是相互耦合、互相影响的,并不单独存在。
2022年04期 v.36;No.161 653-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大勇;莫轻文;伍仕涛;
根据湖北恩施某隧道围岩潜在不良地质情况,以隧道YK30+890~790范围典型围岩破碎、夹泥段为例,采用瞬变电磁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该范围围岩岩溶赋存实际位置和平面范围。首先利用瞬变电磁定性分析了探测剖面封闭低阻异常区域,然后采用地质雷达对低阻异常区进行近距离精细探测,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加深炮孔进行核查验证,隧道现场开挖揭露的围岩实际地质情况与探测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超前探测结论的正确性。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短进尺、弱爆破的施工技术措施保障了围岩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657-659+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岗;李昊煜;王清明;
非承重式加筋土桥台相较传统桥台具有桥梁减锥坡跨、改善台背回填性能、快速建造和桥梁景观提升的优势,在当前用地紧张、装配化施工、生态减碳大背景下有非常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结合明巢高速包裹式非承重加筋土桥台试验工程的监测实践,详细介绍了试验工程的监测目的、内容和监测元器件的选择,总结了现场监测实施情况和注意事项。现场监测对包裹式加筋土桥台工作机理研究及服役性能验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类似工程的监测方案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2022年04期 v.36;No.161 660-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小方;姜峰林;刘贤旺;
为了获取泡沫轻质土陡坡路堤工后的变形数据,以云南省保山市昌保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开展研究。昌保高速公路最大的填筑高度达15 m,途经多段陡坡,地势险峻,给公路的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结合现场实际工程的变形监测,研究了泡沫轻质土陡坡路堤在填筑工后的变形。通过埋设监测元件,获取了地基表面的沉降、路基临空面侧向位移、路堤坡脚处距地表下0.5 m与3.8 m深度的侧向位移数据,其中,工后的地基表面最大沉降值为-39.87 mm(填筑高度为13.5 m);路基临空面最大侧向位移8.12 mm;坡脚处沿地表0.5 m与3.8 m深度处的侧向位移分别为2.46 mm和3.67 mm。
2022年04期 v.36;No.161 665-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颖;王敏;冷先伦;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地下稳定岩体造成扰动,进一步影响原岩的应力状态及稳定性,故对隧道围岩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及洞周收敛提出了高严格的标准。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施工,以广西某高速公路岗岭坡双洞隧道的监控量测为研究对象,选用合适的数理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性建模拟合分析,可以预测围岩及地表的最终位移以及根据位移速率趋势判断隧道进、出口段拱顶及地表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较为准确的评价和分析围岩稳定性,分析隧道开挖影响的三维时空效应。
2022年04期 v.36;No.161 670-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亚剑;
安庆组黏土砾石层是由砾卵石和黏土组成的一种特殊地质体,其胶结力会受水的影响而大幅降低,引发一系列工程地质灾害,有必要在现场开展边坡降雨冲刷试验,研究不同坡度的边坡在降雨过程中的破坏形态及失稳机理。结果表明:黏土砾石层边坡在降雨冲刷过程中,坡面冲沟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表面侵蚀阶段、细沟形成阶段和冲沟网络的形成阶段。边坡的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坡面冲沟的形成和扩展,不利于边坡的稳定;黏土砾石边坡坡面砾石是否滑落主要取决于边坡坡比。研究成果可为当地边坡的防护和治理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v.36;No.161 675-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波;易岳林;李世昌;
府澴河河道区域性开挖工程是长江新城建设的先期重点项目,河道拓宽拓深带来的下部地层回弹变形将影响上跨高铁桥梁的安全运营。针对主要开挖地层,开展了粉质黏土与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室内压缩-回弹试验,探讨了卸载比、卸载应力水平对土体回弹模量和回弹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侧限压缩模量及回弹模量随上覆压力呈非线性变化,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大,压缩模量与回弹模量均有所增大;土体回弹模量和回弹率随着卸载比的增加不断减小;随着卸载应力水平的增大,回弹模量逐渐增大,回弹率逐渐减小。
2022年04期 v.36;No.161 679-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