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相邻基坑工程频繁出现,与独立基坑工程相比,相邻基坑开挖的相互作用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产生影响,使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形和周围环境影响等更加复杂。以江西省九江市某调蓄池及就地处理站基坑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相邻深基坑不同开挖方式的影响,并从土体变形、围护结构内力与变形、周边环境影响等角度对比相邻基坑同步开挖与分步开挖方案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同步开挖对坑间地表的沉降更为不利,若采用分步开挖,沉降可减小18%左右;(2)在不同开挖方式下,围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相近,围护桩的整体弯矩差异不大;(3)对于既有管道的沉降,分步开挖更为不利,最大沉降发生在单个基坑开挖完毕后,若采用同步开挖,管道沉降可减小28.6%左右。(4)对于建筑物的沉降,同步开挖情形下,最大沉降发生于靠近调蓄池侧;分步开挖下,最大沉降发生于靠近就地处理站侧。
2024年05期 v.38;No.174 739-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恒;孟宝华;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探方法被越来越多应用在岩溶勘察上,物探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高密度电法、瞬态面波法、电磁波CT探测、地质雷达等。鉴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单一物探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勘察要求,为了克服单一手段的局限性,通过多种物探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解决这些不足,结合传统钻探互为补充验证,成为目前岩溶勘察的可靠选项。通过地质钻孔揭露地层与物探成果相互印证,结果基本相符,充分证实了多种物探手段结合的科学性、高效性。在复杂的岩溶地质环境下,采取综合物探手段,可减少盲目按照规范布孔造成的疏漏。
2024年05期 v.38;No.174 746-749+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宏伟;杨光煜;谢亮;
以武汉市某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桩墙合一支护结构的协同作用机理,讨论了传力板带截面尺寸的变化对桩墙合一支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支护桩支护结构相比,“桩墙合一”支护结构中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降低51.89%,地下外墙最大水平位移也显著减小。(2)在永久使用阶段中,相对于传统支护桩支护结构,“桩墙合一”支护结构中地下室外墙弯矩降低59.88%。(3)传力板带截面尺寸的变化对“桩墙合一”支护结构影响较小,在满足有效传力及施工间距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传力板带的宽度或厚度,节省建筑材料及工程成本。
2024年05期 v.38;No.174 750-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刘文;王彤标;陈金宏;潘显威;李海;
小煤窑多为无证开采、无开采规划、无采矿资料,具有开采深度小、采空区分布复杂、隐蔽性高的特点,查明其分布特征及影响范围是工程重点难点。以某电厂主厂区小煤窑采空区场地为例,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干扰因素、前期资料收集情况等,采用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波反射法和孔内电法CT等综合物探手段进行小煤窑采空区勘察,并为治理措施提供建议。地基检测结果表明,采取的治理措施效果良好,说明综合勘察法在小煤窑采空区勘察中适用性较强,能为治理设计提供有力依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24年05期 v.38;No.174 75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师建锋;唐辉;张瑞松;董晨凡;孙凯;
为研究加筋土挡墙发生变形破坏的机理,通过不扰动试样进行室内试验,重点分析含水量增加对加筋土挡墙变形破坏的影响机理,并采用数值模拟验算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墙后填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饱和抗剪强度相比天然状态大幅降低,饱和抗剪强度随干密度的减小而降低;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稳定性满足要求,但在降雨入渗工况下挡墙中上部会发生较大变形;诱发该加筋土挡墙变形破坏的机理为排水不畅的墙体因雨水渗入墙后填土导致墙后填土含水量增加后性质劣化,引起挡墙主动土压力增加继而导致挡墙中上部侧向变形增大。
2024年05期 v.38;No.174 760-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吴衡;
上海岗身地貌情况复杂,因受江、海、湖、沼等侵蚀冲刷和沉积,还有高岗和低岗之分,如何控制岗地土体的不均匀沉降是重要问题之一。以上海西郊别墅区项目中的堆坡造景技术为例,通过概述项目研究背景、透析岗地堆坡问题,在简述项目营造组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方案设计的论证过程。其中,堆坡造景技术的全过程论证,还包括计算方法的比选论证、破坏性试验的论证、潜在风险问题的论证、桩基抗风险设计、以及竣工沉降变化等事项。研究岗地条件下的抗风险设计,也对软地基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4年05期 v.38;No.174 765-769+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胡科;韩帅;太俊;张劼;赵晨曦;
分析在武汉地区长江一级阶地软土深基坑工程中出现的突发桩体位移过大情况,提供抢险加固案例,说明了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工况实施的重要性。当出现险情后,需要对原支护体系的变形受力特性及监测数据进行研判,推测支护结构出险原因,分析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后桩身情况,并结合现场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固处理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及时遏制了险情的进一步恶化,全过程的监测数据分析充分验证了抢险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案例充分证明了按照设计工况实施的必要性,对改进基坑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今后防止类似险情的发生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770-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邓如勇;
以重庆城轨快线15号线九曲河东站~重光站区间三连拱隧道建设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开挖工法在三连拱隧道施工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三连拱隧道采用边洞法、中洞法及导洞法施工造成地表最大沉降不超过5.56 mm;对地表沉降控制效果,导洞法最优,边洞法次之,中洞法最差;隧道施工围岩塑性区主要分布在边洞拱墙外侧及中洞拱肩及拱脚区域,拱肩系统锚杆均贯穿主要塑性应变区域,具有较好的锚固作用,拱顶系统锚杆设计可适当进行优化;综合比较4种开挖工法在地层变形控制、材料消耗、施工难易程度方面的优劣,结合实际情况,推荐采用边洞法进行三连拱隧道施工。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和指导。
2024年05期 v.38;No.174 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冯仲文;
管桩具有造价低、施工快、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特别是PRC管桩配置了预应力钢筋及普通钢筋,其抗剪承载力及抗弯承载力更高,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针对管桩施工过程中的挤土问题,结合珠海市金发工业区更新项目,介绍了在富水厚砂层地区采用三轴搅拌桩内置PRC管桩的一种支护设计方案,并对现场施工工艺、开挖情况及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工程实践表明:三轴搅拌桩内置管桩工艺能解决管桩施工引起的挤土问题,满足基坑开挖的止水要求并保证了周边环境的安全,值得同类基坑工程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78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明;罗晓彬;黄敏;
深圳市目前有多处废弃矿山存在地质环境问题,以深圳市龙岗区东部红花岭石场为例,通过对采石场现状边坡破坏特征、植被分布、水土流失等进行野外调查,详细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进行分析,对采石场边坡提出清坡、SNS主动防护网+锚杆、钢筋混凝土格构梁+锚杆、排水等综合加固措施,地质环境恢复采用格构间堆生态袋、植生槽种植爬藤灌木、喷混植生复绿等方案。对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表明边坡变形已趋于稳定,采石场环境得到恢复,该治理方案切实可行,可为同类废弃石场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785-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艾鸿涛;
以国内某软岩地基核电工程为例,建立核岛地基二维有限元法和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分析模型,考虑了核岛地基中风化岩体中存在强风化岩体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关键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同时考虑了岩体层状分布对地基变形参数的影响,对核岛地基变形特征进行计算分析。获得了软岩地基核电厂核岛地基变形量及不均匀变形特征,并对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核岛地基最大沉降及不均匀变形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岛基底下强风化岩石分布对核岛地基最大沉降的影响较小;提出的适应于软岩核岛地基变形计算分析方法,可用于后续类似工程的变形计算分析工作。
2024年05期 v.38;No.174 792-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和礼红;刘堰陵;
以武汉市某综合管廊基坑下穿军用输油管道为例,探讨了如何保护现状管道的安全。提出了桩基础+型钢梁体系作为管道的竖向托换构件,结合基坑支护结构优化了构件尺寸,通过模拟计算分析、统筹托换与基坑开挖流程,确保综合管廊施工期间输油管道的运行安全。详细介绍了托换加固设计、托换流程、管道基础回填等每阶段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采用型钢托换梁体系与灌注桩基础形式可有效保障基坑开挖期间管道基础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可为其他类似分布有重要管线横跨基坑节点的安全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797-799+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曾祥锦;
以厦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邦山隧道为依托,在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调查分析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顶部隐伏串珠状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岩溶位置、发育规模、充填物性状等,制定了相应的处置措施,研究表明:(1)隧道顶部串珠状岩溶发育时,隧道围岩整体变形较大,但对拱顶与拱腰围岩变形影响各不相同。在开挖扰动应力影响下,溶洞附近围岩与支护应力明显增大,且在拱顶、拱腰出现应力集中。(2)实践证明所提出的岩溶处置方案合理可行,保障了隧道岩溶段的安全顺利贯通。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区隧道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2024年05期 v.38;No.174 800-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杨运林;
以福建龙岩某小学加筋土挡墙病害处治工程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调绘,获得了加筋土挡墙的破坏特征,结合原设计资料,查明了病害的诱发因素,究其原因主要为降雨导致返包段地下水位上升,静水压力增加,连接生态袋的筋带拉断。根据变形特征、诱发因素,建立了加筋土挡墙的物理力学模型,采用Phase2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其破坏特征与现场基本一致,得出本工程加筋土挡墙的破坏机理。结合病害现状提出了土钉墙+面板+排水的处治方案,方案实施后现场效果良好,为类似破坏形式的加筋土挡墙处治提供借鉴作用。
2024年05期 v.38;No.174 805-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佳俊;吴恺;戎科锦;陈志远;李秉宜;
降雨入渗会影响土体稳定性,最终可能导致梯田滑坡,研究降雨入渗下的梯田边坡稳定性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随机场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与强度折减法相结合,通过计算得到梯田安全系数、失效概率和失稳风险,对降雨作用下梯田稳定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确定性分析采用唯一的安全系数评价边坡稳定性,但同一安全系数可能对应多个滑面形式和滑坡体量,容易高估边坡安全储备。基于随机场理论,将边坡安全系数、失效概率和失效风险相结合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能够更合理地评估边坡失稳风险。
2024年05期 v.38;No.174 81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振;董亚博;罗明福;刘艳涛;王斌彬;
在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中,Peck公式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但是Peck公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工程应用中会出现误差。以雄安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施工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Peck公式,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引入沉降槽宽度系数K和地层损失率η两个修正系数,对Peck公式进行修正,使得修正后的Peck公式更适用于雄安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对雄安地铁1号线地表沉降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隧道施工所引起的地面沉降与地层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断面地表沉降数据都可进行高斯分布拟合。在雄安地区地质条件下,结合实测数据,对Peck公式进行修正,得到沉降槽宽度系数分布在0.81~0.92之间,地层损失率在3.3%~6.2%之间。
2024年05期 v.38;No.174 816-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汉奇;
采用强度折减法,建立边坡抗滑桩支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桩位、桩长及桩间距,分析不同参数时桩的弯矩剪力以及安全系数;通过各种情况下桩身受力及位移研究得出当桩长较短时设在边坡中下部,当桩长较长时,设置在中部左右对边坡稳定最为有利;当桩位于坡角和坡顶时,桩长对安全系数影响较小。最后,对大量方案的比选,确定边坡稳定性支护的最优设计方案,可为该地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价值。
2024年05期 v.38;No.174 8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勤运;
针对木寨岭隧道二叠系板岩夹炭质板岩的大变形问题,通过掌子面素描、磨片鉴定、X射线检测、电镜扫描、点荷载强度测试及大剪试验等手段,详细研究了板岩夹炭质板岩的宏、微观结构和工程力学性质,探析其产生大变形的内在原因,加深对挤压性围岩的判析和认知。研究表明:(1)板岩、炭质板岩由变余碎屑物、泥炭质、绢云母组成,矿物颗粒在较为强烈定向应力作用下,形成“层流结构”,各向异性显著;(2)岩体完整性较差,强度低,变形破坏形式以弯曲、塑性流动为主;(3)为高地应力~弱膨胀复合型软岩,属较典型挤压性围岩。
2024年05期 v.38;No.174 825-827+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辉;
为查明琴断口小桥岩溶发育特征,对0#墩、1#墩岩溶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琴断口小桥岩溶位于为大桥倒转向斜北翼,属于L2大桥条带,可溶性岩为二叠系栖霞组(P_(1q))灰岩;钻孔遇洞率36.8%,其中4个钻孔发育3~6个溶洞,呈串珠状发育,占57%,最大线溶率44.12%,岩溶强发育,溶洞发育桩位均集中在右幅;岩溶发育带厚15 m;与以往发现大桥条件岩溶发育带相比较,岩溶带埋深更大,溶洞底板在基岩面下的埋深大部分9.80~14.7 m;埋藏型岩溶地质结构是一种新型地质结构,非可溶性岩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_(1q))炭质页岩。根据桩基础工程特点及地质条件,采用充填注浆对溶洞进行了处理,施工中采用探灌结合,发挥钻孔的最大经济效应,取得良好的效果。
2024年05期 v.38;No.174 828-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金池;石和杰;
为了研究城市复杂环境下基坑开挖导致周围土体及支护结构的变形问题,以武汉市某基坑工程项目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2D模拟基坑的开挖过程,对基坑支护结构、邻近铁路列车荷载和既有建筑产生的荷载进行合理的简化,分析了基坑区域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过程中,靠近铁路侧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最大变形大于既有建筑侧的支护结构,土体发生的最大垂直位移发生在基坑正中间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靠近基坑侧铁路路基斜坡处,其支护结构变形与土体变形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024年05期 v.38;No.174 83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邱燕斌;
地铁保护区内进行桩基础施工具有施工隐蔽且对地下空间扰动较大的特点,摸清其相互影响规律对保证地铁及临近建筑物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深圳地区某临近地铁隧道的桩基础工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桩基础施工、建筑加载对隧道的影响以及隧道施工对桩基础的影响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若隧道结构先施工完成,桩基础施工以及建筑加载后续对隧道的影响主要是附加应力引起的隧道岩土体竖向变形;若桩基础施工及建筑建成投产使用在先,后续隧道施工应力卸载以及可能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桩基础及建筑物产生竖向为主的变形,且竖向变形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下降阶段;经计算分析本项目桩基础与临近地铁隧道施工对彼此的影响均在设计、权属单位以及规范允许范围内,但施工期间应做好监测及动态化施工相关工作。
2024年05期 v.38;No.174 836-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泽辉;张龑;柏肖;
为保证轨道交通沿线建筑和住房工程的安全稳定,对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变形特点开展研究。通过对软黏土进行应力控制的室内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部分排水条件下循环荷载作用饱和软黏土的累积轴向应变发展规律,分析了循环应力比和振次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循环应力比条件下,累积轴向应变在试验初始阶段快速增长,随振次的增大逐渐平稳并达到一稳定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循环应力比和振次影响的饱和软黏土累积轴向应变计算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三种累积轴向应变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模型3对累积轴向应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2024年05期 v.38;No.174 84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唐征宏;
在国外某工程勘察中,土工试验资料需要按照中美两个标准提供。对比分析国标和美标,两者主要在颗粒分析、液限和土的分类这三个方面有较大的区别。通过把同一试样分别按照国标和美标进行筛分和液限试验,结果表明:(1)同一试样的筛析结果,国标与美标对应粒径的筛分含量相近,偏差在5%以内,可相互转换使用,不会对工程性质产生较大影响;(2)同一试样国标和美标液限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国标与美标液限关系方程式,可通过关系式互相转换;(3)把颗粒分析和液限进行国标与美标的相关转换后,可对照分类标准进行定名的转换。
2024年05期 v.38;No.174 845-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陶;邓明舜;苏银强;杨倩;陈广;张礼强;
真空预压加固工程施工结束后,大量塑料排水板被遗留在地基内,不仅会引起白色污染,还可能污染地下水。采用秸秆材料制作可降解排水板,将3种不同的排水板进行室内降解实验,验证了秸秆排水板应用于工程的可行性,试验表明:秸秆排水板在土中会被菌群降解,通水量和抗拉强度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240 d降解率都接近40%。可降解排水板的通水量、抗拉强度小于塑料排水板,但都满足工程要求,可替代塑料排水板在真空预压加固工程中使用,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拓展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新途径。
2024年05期 v.38;No.174 849-853+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凯翔;王宁伟;李伟;罗跃春;夏彬桐;
传统电渗模式通常会存在电极下部腐蚀严重、加固后土体强度上下不均匀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错位通电模式,并通过试验验证其有效性。总共设计两个淤泥电渗试件,一个采用传统通电模式,另外一个采用错位通电模式。结果表明:(1)在相同排水量条件下,错位通电模式较传统通电模式能耗降低约23%;(2)与传统通电模式相比,错位通电模式累计排水量提升约60%;(3)采用错位通电模式,土体加固后其抗剪强度较传统通电模式提高约80%,且加固效果更加均匀。试验证明了错位通电模式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且能耗更低,可为相关研究和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85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朱燚;尚英杰;杨爱武;
动荷载作用下的软黏土震陷特性与其结构性密切相关,研究结构性软黏土的震陷特性对于预防软土地区震陷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配比试验,配制了四种含水率相同、物质成分相近而结构强度不同的人工结构性软黏土,对其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在循环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性软黏土的震陷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结构强度的软黏土,循环动荷载幅值越大、围压越小,其震陷量越大;结构性软黏土对循环动荷载的抵抗能力与土体结构强度呈现非线性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859-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刘俊江;袁金兴;张烨;王月香;
磁测井法是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的常用方法,利用该检测技术可为存疑桩长或桩端部钢筋笼异常情况的判别提供重要依据。通过介绍磁测井法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地下钢筋笼完整性测定方法,结合苏州某新建工程,对获取到的灌注桩钢筋笼磁异常曲线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证实了使用磁测井法在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领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及在工程监管领域的可推广性。
2024年05期 v.38;No.174 86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霍玉龙;张聪;
覆盖层常常作为建筑持力层,其含水率特征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将标高~含水率关系曲线划分为缓降型曲线、陡降~稳定型曲线、陡降~缓升型曲线、稳定~陡降~稳定型曲线四种类型。曲线可与含水量极值覆盖层包裹体叠加形成复合关系曲线,曲线峰值、谷值具有工程意义,可反映覆盖层内的突出硬层,也可代表出覆盖层深埋的软卧下卧层。研究区地处灰岩条带之上,岩溶地质结构类型为IV型,覆盖层孔隙介质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小,受深层岩层裂隙水影响较大。高密度电法可用于覆盖层含水率特征分析,含水率随电阻率增加呈递减趋势,电阻率值随深度增加而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高阻异常区和低阻异常区在工程上可表征为含水率异常区。
2024年05期 v.38;No.174 868-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代仲海;吴磊;
在深厚砂层地区,在运营中的地铁隧道结构外一定距离开挖深基坑,必须严格限制隧道结构变形,深基坑的设计施工和监测需要极高的要求。针对具体工程实例,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地铁隧道结构与基坑边不同距离情况下其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咬合灌注桩结合混凝土内支撑的支护结构满足变形控制要求,且地铁隧道距离基坑越近,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越大,其中,地铁隧道结构顶实测最大竖向位移为5.65 mm,最大水平位移为4.60 mm。在进行基坑设计时应按不同距离,有针对性的局部加强支护结构刚度,或者对地铁隧道结构侧土体加固处理。
2024年05期 v.38;No.174 873-87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聂伟;杨飞;宋常军;刘文劼;
针对湖南省某高速公路路基土,配置了不同水泥含量和压实延迟时间的改良土试样,开展多组压实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测试试验,以评估压实延迟对改良土关键工程特性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和压实延迟时间的增加,水泥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MDD)会相应减小;压实延迟将降低水泥改良土的UCS值,工程中应尽可能做好搅拌与压实两道工序之间的衔接;随着压实延迟时间增加,水泥改良土刚度降低而韧性增加;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压实延迟和水泥含量影响的MDD和UCS回归模型,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较为接近。压实延迟必然导致水泥改良土工程特性的变化,在路基填筑中应当合理考虑压实延迟的影响。
2024年05期 v.38;No.174 878-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甘旭东;刘军;胡波;姜世明;张小雨;张振山;
膨胀土渠坡的稳定与变形密切相关,滑坡预警预报是地质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在国内某大型输水渠道工程膨胀土试验段2年多现场试验期间,多处渠坡产生滑动,现场采用测斜仪对边坡内部变形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成果及现场调查分析,对滑坡从开始变形到失稳破坏全过程中的变形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深入分析膨胀土渠坡稳定与变形的基础上,提出将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作为膨胀土渠坡失稳的主要预警指标,将变形发展时间、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渠坡的响应等作为参考指标,并提出了膨胀土渠坡滑动的预测和预警方法,为合理评定膨胀土渠坡的安全状态、评价和预测工程安全提供了参考。
2024年05期 v.38;No.174 883-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