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基础

工程实录

  • PC工法桩在软土地层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朱尚明;张雯;宋兆萍;

    PC工法桩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支护体系已在建筑施工中较多应用,然而在地铁车站中的应用与研究仍然有限。以福州地铁车站附属结构工程为依托,通过理论研究、现场应用并结合监控量测,分析了软土地层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PC工法桩施工的重难点,研究了PC工法桩施工关键技术。实践证明,(1)钢管桩与车站主体结构接驳处极易形成渗漏水通道,需要加强接缝处止水帷幕施工质量控制。(2)施工需做好回填土选择及压实度控制。(3)PC工法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止水效果快、主材可回收利用、经济环保等优点,综合效益提高了近20%。(4)PC工法桩在本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可为类似地层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9;No.180 683-686+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注浆钢花管在陡坡高填路堤沉降处治中的应用

    赖荫楠;郭珅;

    以某高填路堤沉降处治为背景,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仅考虑钢管、仅考虑注浆和注浆联合钢管三个工况来模拟注浆钢花管对路堤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1)在陡坡高填路堤加固中,注浆钢花管加固机理与土钉类似,钢管自身抵抗变形的作用较小,其主要起到土钉的作用;(2)注浆加固土体的作用与钢管的土钉作用对控制路堤沉降的效果接近,可通过改善注浆效果减少钢管用量达到相同的加固效果;(3)注浆钢花管的加固机理为钢管与注浆的联合作用,由于钢管为被动受力构件,随着注浆效果的增强,土体位移减小导致了钢管的锚固效果反而降低,因此,注浆设计时应考虑注浆效果对钢管的锚固的影响。

    2025年05期 v.39;No.180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复杂环境下基坑施工对地铁隧道结构影响分析

    李家平;雷丹;杨石飞;袁钊;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环境越来越复杂,临近地铁的基坑项目对运营隧道的影响也备受关注。以上海某临近地铁的基坑项目为依托,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变形实测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上方已有建筑叠加施工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情况,并对后续施工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表明,当基坑开挖深度小于隧道腰部埋深时,临近隧道呈现斜向上的“横鸭蛋”变形趋势;由于软土的触变性,隧道上方建筑对基坑施工期间的隧道变形影响不容忽视;过程中跟踪预测后续施工影响,并在关键节点及时采用侧向微扰动注浆方法有效控制了隧道的变形,为类似工程案例提供了借鉴。

    2025年05期 v.39;No.180 692-698+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跳仓法”施工的双排桩支护设计与施工

    宋大伟;朱一飞;赖允瑾;

    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武进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地下汽车库基坑是一个超大型基坑,采用悬臂双排桩支护形式。为了减小基坑围护的位移,采用“跳仓法”开挖。“跳仓法”施工的理论基础是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理论,施工前必须确定适当的分仓宽度,以保证位移控制的有效性。针对“跳仓法”开挖的施工工艺,结合工程支护和地质情况,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就不同的跳仓分隔距离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表明,存在一个跳仓分隔的临界距离,在临界距离以内,分隔越小,位移控制越明显;超出临界距离后,位移控制与分隔距离关系不大。

    2025年05期 v.39;No.180 699-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RD地下连续墙监测分析及模型预测

    朱春来;

    地下连续墙在施工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将会对墙体和邻近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明施工对墙体和土体的作用机理,以杭州富阳区基坑工程为案例,利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图纸资料,结合地勘报告,分析了基坑施工期间的土体测斜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分布、地下连续墙沿拐角至中心侧移、各测点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值与开挖深度关系。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体水平位移曲线表现出空间效应特性;TRD地连墙的止水效果好,抗渗性能优越;并推导出了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曲线表达式;研究结果可为今后TRD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025年05期 v.39;No.180 705-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长锚杆静压钢筋混凝土桩在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张明;阿颖;

    某高层住宅项目由于桩基施工质量问题,静载试验检测出大量桩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需对桩筏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从结构安全性、方案合理性、施工可行性、工期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超长锚杆静压钢筋混凝土桩加固方案,并创新性地采用机械连接桩接头。通过应变检测及荷载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超长锚杆静压钢筋混凝土桩分担原基础荷载效果良好,其承载力、沉降均趋于稳定,施工工艺简单,能够满足软土地基基础加固的需求;机械连接桩接头安全可靠,并且可以大幅缩短工期;可为类似工程基础加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39;No.180 71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效镁水泥固化剂固化淤泥的应用研究

    张晓龙;

    河道疏浚工程每年会产生大量的淤泥,传统的物理脱水和填埋难以长久地解决淤泥粘粒含量高压缩率大的问题,因而要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为了降低固化淤泥的成本以及减少碳排放,采用氯氧镁水泥联和固废材料作为河道疏浚淤泥的固化剂,从固化土的物理性质以及力学性质出发,探究了不同添加量的复合氯氧镁水泥固化剂对淤泥的液塑限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设置了加萘系c减水剂和没加萘系c减水剂的对照组。结果表明,该固化剂的加入能明显降低淤泥的含水率,随着固化剂的增加,固化淤泥的液限逐渐增大,塑限逐渐减小,塑性指数减小,且固化淤泥的强度在固化剂添加量为10%时达到266 kPa,萘系c减水剂能在固化剂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固化土的物理性质,但对强度有一定的下降作用,综合来看,减水剂能够有效提升镁水泥固化土的固化效果。

    2025年05期 v.39;No.180 715-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西某反倾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邰联欢;

    针对广西某反倾路堑高边坡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破坏模式,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并结合变形测试数据,确定了边坡倾倒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hase2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变形形态、滑动面演化和变形发展规律,指出了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从地质结构来看,反倾岩层层面是倾倒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强风化与中风化的岩层界面决定了滑动面的深度;边坡开挖完成后的安全系数为1.09,滑动面状态为坡脚贯通出露、坡顶完好的欠稳定状态;开挖过程中强、中风化界面发生错动变形、反倾层面倾倒滑移,导致坡面出现台阶状变形形态,随着开挖,逐步向坡脚发展,最终导致边坡出现倾倒变形破坏模式;边坡为倾倒-牵引式破坏模式,其发展演化过程为:开挖扰动-岩层界面错动-反倾层面倾倒-下部变形滑动-牵引拉裂上部-倾倒变形破坏。

    2025年05期 v.39;No.180 720-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建筑边坡抗滑桩的方案分析

    曾马军;

    抗滑桩是边坡支护常用的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建筑、铁路、市政、地质灾害等行业的高陡边坡、滑坡治理工程。以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迁建项目边坡治理工程为依托,从抗剪承载力方面阐述了抗滑方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方桩、预应力锚索抗滑圆桩三种支护设计方案功能比选,从经济性方面阐述了三种方案按交通行业定额情况下的优缺点,最后阐述了理论设计与实际应用中的差别及运营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系统地介绍了抗滑桩设计的全过程,对相关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39;No.180 725-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降雨后某高速填方路基滑塌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案研究

    王陈琦;周金;

    华东某高速公路在运营过程中受到台风降雨的影响,部分填方路基段出现滑塌病害,通过对该段路基所处区域的工程地质特征、路基滑塌的变形特征以及裂缝的发展情况综合研究,分析得到该段路基滑移病害的成因。通过运用Geo-slope软件对该段路基进行稳定性计算,并结合地勘设计基础资料,反演得出地基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基于抢险救灾应急处治需求,经过稳定性验算并满足规范相关要求后,最终对滑塌路基采用“填方坡脚两级平台反压+路基排水系统优化+路面结构加强”处治方案。经后续跟踪和现场调查,病害处治后公路已安全运营近4年,填方路基整体稳定性良好,类似工程项目的处治可参考借鉴。

    2025年05期 v.39;No.180 730-73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层栈桥式内支撑在超深基坑支护中创新运用

    刘南昌;

    对于周边环境与地质条件均复杂,同时紧邻地铁与在建基坑,且相邻两基坑存在大跨度、大长细比支护结构段的超深基坑,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技术难度大,对设计是一种严峻挑战,方案选择是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成败的关键。以招商银行全球总部大厦基坑支护设计为例,研究多层栈桥式内支撑方案在大跨度、大长细比支护结构的超深基坑支护中的创新运用。该方案的成功应用,既解决了大跨度、大长细比的支护结构刚度问题及侧向土压力的传递与平衡问题,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基坑变形,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2025年05期 v.39;No.180 734-737+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论述

  • 道路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区间隧道影响分析

    杨波;杨洋;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与地下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道路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问题日益突出。以成都地区某道路基坑工程为例,基于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预测了道路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道路基坑开挖卸荷,导致区间隧道位移场和应力场发生变化,区间隧道衬砌结构发生隆起变形及水平侧移,路基基坑回填及压实对区间隧道衬砌结构产生沉降变形;区间隧道衬砌结构往临空方向产生拉压变形,隧道整体呈横短竖长椭圆变形状态;地铁区间隧道覆土较浅时,道路压实施工对地铁区间隧道变形影响显著;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能较好控制地铁区间隧道变形。

    2025年05期 v.39;No.180 738-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刚度地基上无筋扩展基础破坏的FDEM模拟

    程树范;

    扩展基础的破坏模式与自身构造、地基的力学性能等密切相关,在岩石等高刚度地基上,扩展基础破坏模式与土体上存在较大差异。以承受竖向荷载的混凝土无筋扩展基础为对象,采用二维有限离散元方法(2D-FDEM)对其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基础高度及地基刚度对其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竖向荷载作用下,无筋扩展基础的破坏以冲切模式为主,且随着基础高度的增加,破坏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剪切破坏特征更加明显;(2)高刚度地基上扩展基础的基底压力呈抛物线形或倒钟形分布,随着地基刚度的增加,基底反力不均匀性增加;(3)通过与传统有限元方法(FEM)的对比,FDEM模型可以模拟破坏面的形成过程,当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时模拟得到的冲切锥体形态及破坏面位置更加准确。

    2025年05期 v.39;No.180 74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西某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过程数值分析

    张红星;冷先伦;

    为研究广西某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和灾害机制,通过现场地质调查,确定了边坡所处环境的岩层、节理产状和变形破坏范围与模式,进而采用Phase2软件建立了能反映复杂地质特征的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层面、节理控制下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顺倾节理是边坡变形失稳的主要地质因素、裂隙张裂进而降雨入渗是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因,灾变过程为开挖扰动-节理张裂-降雨入渗-岩体弱化-节理张裂上移-变形破坏;施工扰动导致节理处于张裂状态,因锚杆支护作用,未在坡面发生变形破坏,此时边坡安全系数为1.07;降雨入渗导致强风化粉砂岩强度弱化,顺倾的J1节理进一步发生张裂和滑移,并形成一条沿层面与节理和岩层界面且贯通的剪切滑移带,最终在强风化与坡面相交处剪出。

    2025年05期 v.39;No.180 750-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落石撞击对倾倒式危岩体稳定性影响

    许四法;许鸿基;石凯锋;孙昌一;胡慧静;王哲;

    危岩体崩塌是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是以极限平衡、断裂力学等角度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评价。考虑落石冲击力,提出了落石冲击下危岩体的稳定系数计算方法,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对倾倒式危岩体进行稳定系数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规律一致,天然、暴雨和落石撞击下的稳定系数分别为4.85、1.21、0.78和2.2、1.11、0.8;暴雨和落石撞击对危岩体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暴雨工况下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得到的稳定系数与天然状态相比分别下降了75%和54%;考虑暴雨和落石冲击作用下稳定性系数分别下降了84%和65%。研究结果可为相似工程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9;No.180 75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旋喷桩直径预测模型

    谢艺东;李汕青;朱玉清;徐超;

    旋喷桩施工技术具有施工快捷、成本低的特点,在水坝基底处理、隧道加固等方面应用广泛,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变异性大的特点,给设计带来一定的挑战。基于国内外不同施工现场的真实案例,总结并建立了全面的数据库,采用贝叶斯模型选择方法建立了单重管、二重管以及三重管三种施工工艺的最优预测模型。最优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对旋喷桩直径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较好,计算的95%置信区间可以包括几乎所有的实际测量值,说明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高、鲁棒性强。研究结果表明,除旋喷能量外,土体类型对旋喷柱直径预测有显着影响。

    2025年05期 v.39;No.180 760-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紧邻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孟莉敏;

    随着新规划地铁线路的不断兴建,在建深基坑施工对相邻地铁车站的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以广州市黄埔区某项目紧邻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为例,建立三维模型对多工况条件下基坑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至坑底时(换撑前)为最不利工况,基坑东北角和东南角内支撑结构刚性较为薄弱,改用增设大三角角撑板(梁板组合)进行加强后支撑体系较为稳定。除场地旧基础障碍造成止水帷幕施工缺陷造成东侧WY7、ZC6监测点实测值大于计算值外,其余测点坑顶水平位移和内支撑轴力计算值接近实测值,且小于设计控制值,地铁运营期间车站隧道监测数据亦表明隧道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2025年05期 v.39;No.180 764-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止水帷幕参数对深基坑变形及渗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彭麟;

    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中渗流-变形耦合作用导致的支护结构失稳问题,以江苏省某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Plaxis3D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基坑模型,研究止水帷幕深和宽度对围护桩变形及渗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止水帷幕深度与宽度对基坑性能呈现显著非线性阈值效应,当深度≥20 m、宽度≥0.8 m时,围护桩水平位移降幅均超过30%,渗流速度同步降低70%以上,但随着止水帷幕深度与宽度的进一步增加,围护桩水平和渗流速度的降低幅度有限;结合规范限值,帷幕临界深度19.0 m、临界宽度0.68 m。研究成果为软土地区基坑防渗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数优化方法。

    2025年05期 v.39;No.180 771-774+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Winkler模型的履带梁非线性接地比压研究

    陈斌;莫品强;刘尧;李佳诚;李裕成;刘清楠;

    随着大型工程建设中对重型装备地基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履带起重机作业时精确计算接地比压对地基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理论,通过分段拟合p-y曲线构建弹塑性地基反力系数,并建立了履带梁非线性接地比压计算模型。工程实测验证表明:履带起重机起升载荷增大时,荷载偏心使偏心侧接地比压显著增大,诱发地基塑性变形导致沉降剧增,非偏心侧因梁土刚度差异可能出现脱空;回转角度增加过程中,左履带左端沉降持续降低而右端先升后降,右履带左端沉降先降后升且右端持续上升,沉降分布严格遵循履带中点对称规律,系统揭示偏心荷载下地基位移响应特征。该模型为履带起重机地基设计提供可靠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39;No.180 775-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浅埋软土隧道暗挖联合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韩龙伟;周书东;黄泽航;赵文平;潘达;

    针对超浅埋隧道暗挖扩建因覆土浅、易引发拱部失稳和地表沉降,对施工安全构成显著风险等问题,依托深圳市南山区某隧道扩建项目,研究了超前小导管、管棚支护及其联合支护技术在超浅埋条件下的应用效果。通过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单一管棚支护、单一超前小导管支护及二者联合支护三种工况下围岩变形响应与地表沉降规律。结果表明,联合支护可充分发挥管棚“梁效应”与超前小导管注浆改良土体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支护体系的整体刚度与承载性能。联合支护工况下拱顶最大沉降量为9.44 mm,较单一管棚支护(21.14 mm)和单一超前小导管支护(33.34 mm)分别降低55.3%和71.7%。研究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超浅埋暗挖隧道扩建工程的超前支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2025年05期 v.39;No.180 783-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陡边坡稳定性预测对比分析

    洪军;

    针对隧道口高陡边坡稳定性预测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集成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和随机森林(RF)三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全球范围内100个隧道口边坡案例构建专用数据集,涵盖坡高、坡角、岩体力学参数及地质构造(节理、裂隙、断层)等特征,实现对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智能化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优,准确率与召回率均表现优异,特征重要性分析显示坡角、孔隙水压力及内摩擦角为关键影响因素;SVM模型虽准确率为93%,但泛化能力受限;ANN模型虽准确率达97%,却存在过拟合问题。研究为隧道工程风险防控提供了可靠决策支持,未来可通过数据扩充、模型集成及实时监测系统优化进一步提升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39;No.180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测试技术

  • 基于波动理论的多种桩基检测方法研究

    张力峰;袁鹏举;郝佳福;杨海宾;郅立员;齐松松;

    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桩基础数量非常多,桩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建筑施工来说,一旦施工完成桩基就变成地下的隐蔽工程,无法对其直接进行质量检测,因此针对建筑年代久远的建筑物,对其桩基进行质量检测是衡量建筑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旁孔透射波法检测原理对桩基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可能影响桩中波速的因素,研究表明:利用反射波法改变桩周土半径对测点波速计算结果影响较小。利用Δx/Δt法计算桩体测点波速分布为倒V字型。对于不同桩长利用反射波法计算桩体测点波速分布为V字型。利用反射波法改变桩长对测点波速计算结果影响较小,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利用Δx/Δt法计算桩体测点波速分布为倒V字型。在建筑弱联系接触条件下,改变桩土的摩擦系数对桩中波速影响不大。

    2025年05期 v.39;No.180 795-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滨海地区浅部土层石灰改良后工程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高志斌;温升亮;任建兴;姬生伟;

    深大基坑开挖中往往面临如何处理利用废弃开挖土的难题,其中滨海地区浅层土开挖再利用尤为困难。依托天津某机场工程,对天津滨海地区埋深15 m以上土层掺入消石灰后土样进行了大量试验,在对天然土基本性质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素土(消石灰掺入比0%)及消石灰掺入比8%、15%、20%土样的击实特性,分析了消石灰不同掺入比压实度0.90、0.93、0.96土样的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规律,进一步认清了天津滨海地区浅部土层掺消石灰后的强度特性,为机场建设中深基坑开挖土料用于场地抬高回填、道路回填、肥槽回填等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39;No.180 799-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界面粗糙度对抗拔桩循环加载特性试验研究

    王子照;肖风钰;王志文;丁锐恒;汪志豪;

    抗拔桩作为一种抗浮结构因兼具双向承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抗拔桩界面粗糙度对承载性能的影响仍有待深入。基于自主开发的拉拔试验平台,采用铝制模型桩,在密实中粗砂中开展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拉拔模型试验,通过桩体内侧所贴应变片获取桩体应变。试验结果表明:Horvath界面粗糙度因子为0.124的模型桩与依托工程钻孔灌注桩最为相似。抗拔桩荷载-位移可以分为峰前增长、峰后软化和残余段三个阶段。界面粗糙度和上覆加载均有利于提高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增加界面粗糙度能有效减慢应变软化速率,增加上覆荷载能有效提高抗拔桩承载力残余值。抗拔桩不同截面的轴力达到峰值具有同步性,各截面轴力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递减速率有扩大的趋势。按照桩土界面,可将桩侧摩阻力分布分为逐渐增大型、先增后减型和持续增长型三种,上覆荷载的增加能提高最大桩侧摩阻力发挥的位置。

    2025年05期 v.39;No.180 803-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固废的复合固化剂配方优化及其对滨海淤泥质土的固化机理研究

    王晓冬;张鑫;

    滨海淤泥质土资源化利用对于提升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价值、保障工程建设和实现工业固废绿色低碳处置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滨海淤泥质土固化难题并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基材,生石灰、硅酸钠为激发剂,开发了一种复合无机固化剂。采用混料D-最优试验设计法优化配方,并通过SEM、EDS及PCAS等手段研究其微观固化机理。结果表明,最优配比(煤矸石∶粉煤灰∶生石灰∶硅酸钠=0.05∶0.3∶0.25∶0.4)下,固化土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692.94 kPa。固化机理为碱激发火山灰反应生成C-S-H等凝胶,填充并密实土体孔隙结构,使孔隙面积比从33.1%降至9.58%。研究为固废基固化剂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配方和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9;No.180 807-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