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彬彬;朱敢为;唐江;张丽红;章凯骅;
传统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或需要大量堆石料,或表层土体物性指标提高不大,深层土体的灵敏度变化较小,土层的固结度一般。真空预压联合水载,因其无需大量的堆载石料而适用于缺乏合适石料的沿海及平原地区。通过真空预压联合水载在软基预处理中的应用分析,发现浅表层土体物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深层土体的灵敏度显著降低,主要软土层的灵敏度均小于2.9;整体固结度可达到88%以上。可为沿海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采用真空预压联合水载软基预处理效果分析提高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78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文霜;王月香;
地下水所产生的向上浮托力往往会对建筑基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或损伤,目前常用的抗浮技术以增加结构自重和埋设抗拔桩(抗拔锚杆)为主。以抗拔桩法为重点,对其作用原理、桩的分类、应用范围以及承载力确定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工程实例,具体分析抗拔桩在工程中的应用。现场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慢速维持荷载的试验方法,通过对静荷载试验结果绘制荷载作用力与上拔量关系曲线,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工程中抗拔桩承载力符合要求,以保证抗浮设计的可靠性及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
2025年03期 v.39;No.178 353-356+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宇庭;龚丽飞;张浩;
沿海地区的滩涂为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用地,但滩涂中软土普遍分布且土层深厚,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易造成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匀及地基失稳等问题。以东部沿海地区某核电站石料堆存为例,根据临时堆场的地质勘探结果以及场地实际条件,分析了堆场区域内的工程地质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等基本条件,提出采用“多级缓坡+土工加筋”的思路,并通过稳定性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加筋、错台等措施能较好地确保临时堆场在深厚软基条件下的分级施工的稳定性及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安全,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025年03期 v.39;No.178 357-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新鹏;沈健;王惠生;
上海某紧邻黄浦江建设的基坑工程周边邻近防汛墙、苏闸闸墩等极为重要的防汛设施,同时又邻近2幢优秀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基坑变形控制要求极高。项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邻江地层土性较差且透水性较强,同时场地内还存在地下障碍物等诸多设计施工难点。为解决上述方面的问题,综合环境保护要求、工期及工程地质条件,基坑采用了顺逆结合的总体分区分期方案,并针对关键的敏感对象保护环节进行了支护结构措施的加强。通过实测数据可以证明,工程实施期间与基坑紧邻的黄浦江防汛设施、历史建筑等周边保护对象均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所采取的一系列设计措施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安全,达到了预期效果。
2025年03期 v.39;No.178 36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涛;焉永辉;
嵌岩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沉降小、施工工艺成熟等优点,广泛适用于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建筑物。某高层住宅项目采用嵌岩桩基础,由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工艺等原因,桩基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漏浆、塌孔等现象,严重影响桩基施工质量,导致部分桩基单桩承载力不足。通过对比项目详勘及桩基勘察资料、分析单桩静载试验及低应变检测数据、取芯法验证等措施,探讨分析了导致嵌岩桩基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问题桩基处理后单桩承载力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证实处理方案切实可行,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3期 v.39;No.178 36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德欣;
针对顶管始发井后靠背临近既有市政河道工程案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顶管始发井后靠背不同加固方案、有无河道工况对始发井后靠背地层变形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河道存在时始发井后靠背采用单排桩+三轴搅拌桩的加固方案可行,有河道存在时采用该加固方案地层位移值为66.15 mm,不满足变形保护的要求。顶管始发井后靠背临近河道时,河道深度范围地层不能为顶管后靠背提供有效抗力,后靠背地层提供被动土压力需从河道底面计起;后靠背采用双排桩+三轴搅拌桩加固方案,地层最大变形值为29.22 mm,满足周边环境的变形要求,方案可行;后靠背双排桩嵌固深度应满足基坑稳定性及桩外侧地层被动土压力可平衡顶管推力的要求。
2025年03期 v.39;No.178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清明;游波;赵敬妍;
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基坑的开挖卸荷会对临近地铁隧道造成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地铁隧道结构的局部损伤。依托上海市青浦区某基坑工程案例,介绍了伺服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撑在软土地区临地铁深基坑中的应用情况。实践表明,伺服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撑对于围护侧向位移控制效果明显,可减小围护结构侧向位移30%~40%。通过采用伺服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撑技术主动施加轴力,可以精准控制围护变形,减小对轨道交通等敏感建(构)筑物的影响;伺服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撑实施过程应密切关注围护测斜、支撑轴力等关键监测数据,分级加载,并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预应力加载值。
2025年03期 v.39;No.178 375-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丽丽;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紧邻建筑的安全和稳定,已是深基坑施工中最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对市中心紧邻保留建筑,且与在建项目共用地下室外墙的深基坑围护设计与施工进行了研究。利用同济启明星软件验算了临近已建建筑的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内力变形,采用二维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基坑开挖对坑外紧邻建筑的影响。介绍了空间受限下的深基坑支护方案选型、与在建建筑共墙部位的设计与施工重点等,顺利解决了市中心紧邻保留及在建建筑的深基坑围护设计与施工技术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78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汪杰;
针对软土深基坑工程中传统支护体系存在的施工效率低、材料不可循环及环境影响突出等问题,提出基于全钢支护的绿色基坑支护方法。通过构建有限元数值模型与多维度方案比选机制,深入解析钢支护体系在软土中的协同承载机理与生态效益特征。研究表明,钢支撑与桩体协同作用形成的“弓形”位移分布模式,可有效约束基坑变形并降低对周边环境扰动;对比传统混凝土支护工艺,新型体系在施工组织效率、材料循环使用性及碳排放等维度均呈现突破性提升,该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与钢构件循环利用,实现了安全控制、资源节约与低碳施工的多目标协同。工程实践验证,该体系通过力学性能与可持续属性的有机融合,为高敏感环境下的软土基坑工程提供了兼具结构安全性与生态友好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v.39;No.178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叶胜;陈仕文;
针对软土地基处理难题,介绍了一种集成无缝连接、水气分离、抗堵塞排水板及增压降水协同的新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该技术有效减少沿程真空度损失、避免管路淤堵和抽瘪,加速土体固结。结合珠海西区某市政道路工程实例,系统阐述该技术的工艺原理、实施流程及工程成效。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经124 d满载预压后,地基平均固结度达94.2%,实测工后五年沉降仅1~2 cm,推算工后沉降约13.5 cm。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显示,处理后土体密度提升8.6%,黏聚力增长85.7%,内摩擦角提高155.6%,其中天然密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增长了8.6%、85.7%和155.6%,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分别下降31.3%、30.4%、9.7%和31.6%,综合性能改善显著,处理效果优于预期。
2025年03期 v.39;No.178 392-396+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阙林英;樊秀峰;李佳坤;张云钊;
基坑降水中涌水量的准确估算与地面沉降环境效应的有效监控是基坑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以某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大井解析法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法进行基坑涌水量计算对比分析,研究止水帷幕不同插入深度引起的水位降深及基坑周边沉降变化规律,以及止水帷幕发生渗漏时产生的额外附加水位降深及地面沉降特征。结果表明:(1)大井法计算涌水量误差较数值模拟要大,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等参数的取值对涌水量计算产生重要影响,大井法参数取值为空间概化,数值模拟参数取值为分区精细化。(2)止水帷幕插入深度超过含水层厚度60%时,开始发挥其作用;超过80%时,阻流作用明显;当插入深度等于含水层厚度时,基坑外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可忽略不计;(3)当止水帷幕发生渗漏时,渗漏点周边因渗漏产生的附加水位降深与地面沉降值呈现以渗漏点为中心,距离渗漏点越远数值越小的现象。
2025年03期 v.39;No.178 397-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翀;唐剑华;冯香;刘澄赤;
考虑围护墙变形以及土拱效应对墙后主动土压力的影响,结合非极限状态土压力对围护墙变形的影响,推导非极限状态下的围护墙后土压力解析公式,可模拟墙后土压力随围护墙变形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发展为主动土压力的过程。将非极限土压力模型用于弹性地基梁模型中,结合杆系有限单元法以及半数值半解析的方法求解弹性地基梁平衡微分方程,探讨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性。通过具体工程实际案例,统计分析围护墙变形、墙后土压力等实测数据,研究围护墙后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及规律,验证理论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2025年03期 v.39;No.178 402-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缪春霞;董辉;李津;张晓磊;张小威;徐熠;
上海老港填埋场建造于上海地区软土地基上,软土地基强度是填埋场稳定问题的关键因素。填埋场建设有吨袋式飞灰填埋库区,吨袋飞灰的特性与传统垃圾体和摊铺飞灰不同,导致对填埋场下卧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认识不足。基于老港填埋场前期地质勘探资料,确定飞灰填埋场下卧土层的设计参数;使用PLAXIS软件,建立老港飞灰填埋场-下卧软土地基有限元数值模型,考虑分层堆填下软土的持续固结沉降,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飞灰填埋场-下卧软土地基边坡的安全系数;研究填埋高度、堆体坡度、堆载速率、填埋方式等因素对下卧软土层的影响,论证飞灰填埋场扩容的可行性,提出保障飞灰填埋场安全稳定的设计建议。
2025年03期 v.39;No.178 407-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代文君;吴国斌;
在建昆明至倘甸高速公路穿越二叠系峨眉山组第一至第三段(P_2e~1-P_2e~3)玄武岩、凝灰岩地层,玄武岩、凝灰岩在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上差异较大,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充填黏土、绿泥石,结构面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凝灰岩具多期喷发,在强蚀变作用下生成次生黏土、沸石,具膨胀潜势,水敏感性强的物理力学特征,构成了玄武岩地层中的软弱夹层。施工中峨眉山组玄武岩段发生了多处边坡变形,主要发生在傍河区,斜坡区次之,浅层土层圆弧形滑动为主,岩层楔形破坏次之,地层岩性主要发生在凝灰岩内、玄武岩内次之,边坡变形主要受凝灰岩物理力学性质差、不利结构面、地下水作用及边坡坡率较陡等因素影响。
2025年03期 v.39;No.178 413-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卉;陆勇;邓衍博;娄玥玥;
随着基础建设不断进行,工程发生大变形破坏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采用基于胶结土本构模型的有限元程序,探究剪胀软化、胶结损伤软化以及边界约束条件对应变局部化变形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土体密实度对砂土剪胀软化特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剪胀软化产生应变局部化现象,在试样的内部产生X形剪切带变化趋势;(2)初始胶结力的加入在原先剪胀软化的基础上发生了胶结结构软化,使得土体峰值强度逐渐提高。胶结损伤系数决定胶结力损耗的快慢,同时影响土体峰值,但是胶结损伤软化不改变土体的体应变趋势;(3)端部约束会影响应变局部化的分布,但是对应变局部化的发生与否没有关系。
2025年03期 v.39;No.178 417-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振中;张立;孙震;王磊;赵卿政;朱泽奇;
在依据BQ值进行岩体质量分级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现场与室内的测试工作,对于长距离岩石隧道,则相关工作更加繁琐困难。以青兰国家高速公路长治至延安联络线(G2211)的山西境内的太岳山隧道为例,基于太岳山岩石隧道已有的岩体试验测试数据,通过研究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_c和岩体完整性指数K_v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BQ值的简化计算方法。将该方法与原有BQ值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基本吻合,说明BQ值的简化计算方法工程适用性较好,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现场的测试工作量,降低人为主观经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39;No.178 424-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志卫;朱浩锋;陈小巍;
强度折减系数比值取值是采用双参数强度折减法确定边坡安全系数的关键问题。在考虑土体内摩擦角c与黏聚力φ弱化不同步现象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强度折减系数F_φ/F_c比值动态比例关系,并基于强度折减的最短路径来定义边坡综合安全系数定义和最小取值原理,提出了一种动态双参数强度折减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当tanφ=0或c=0时,边坡安全系数曲线均表现出非线性变化特点,并可以采用多项式进行拟合,拟合度达到0.99以上;从c-F_φ/F_c曲线表明土体粘聚力c的弱化使F_φ/F_c比值在1.02-1.09之间变化,证实了边坡稳定性分析时采用动态强度折减的合理性;相比现有的单参数和双参数法,动态双参数强度折减法F_φ/F_c比值取值方法简单,且比值动态变化,所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相比现有单参数与双参数折减法都要稍小,结果更为安全与合理。
2025年03期 v.39;No.178 428-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秋杨;许宝田;万佳俊;
通过现场勘察查清了镇江市凤凰山含碎石土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确定了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基于有限元法分析了降雨、坡体强度和刚度等因素对滑动面和坡面位移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含碎石土滑坡解体变形的主要机理是在滑动过程中滑坡各部分产生了位移差,进而产生微张裂缝,最终解体。其中降雨是导致凤凰山含碎石土滑坡解体变形的主要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暴雨情况下滑动面最大水平位移达到0.577 m,最大垂直位移达到0.413 m,都发生在坡脚附近,坡面最大水平位移达到0.787 m,最大垂直位移为0.312 m,发生在坡体中下部,在这些位置可能产生微张裂缝,边坡有发生解体变形的风险。人工切坡、坡体强度差异、地形起伏度大、下伏基岩力学性质变差都会使得坡体位移增大,解体变形风险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类似滑坡的勘察、治理提供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78 433-4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宇晨;郭运华;
多孔礁灰岩具有生物生长线骨架的特殊结构,根据礁灰岩三维CT扫描结果对礁灰岩孔隙特征进行数字化重构,建立不同尺寸的多孔礁灰岩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多孔礁灰岩单轴抗压强度与其尺寸的关系。重构的礁灰岩样品是尺寸为4 cm、8 cm、10 cm、12 cm、14 cm的立方块,对其分别进行平行礁灰岩生长方向和垂直礁灰岩生长方向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行及垂直礁灰岩生长线方向上的单轴抗压强度均无明显的尺寸效应,破坏特征表现为生物骨架上随机分布的局部塑性区演化到宏观结构的延性变形。
2025年03期 v.39;No.178 43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书平;汪紫璇;柯芊芊;危正平;钟明;胡磊;
在软土基坑场地,由于软土具有含水量丰富、强度低等工程特性,在基坑工程中常导致基坑变形过大进而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基坑强度控制的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对基坑变形控制的理念。为了减小软土基坑的变形,《湖北省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定性地规定了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对被动区按阶梯模式加固这一方式,但对于加固宽度、深度未给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基于此,依据软土的强度参数大小,按极限平衡法确定基坑加固体宽度,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加固区变形特点与变形规律,得出了土层强度参数与加固体宽度的相对关系,并结合实际工程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采取的加固方法的可行性。
2025年03期 v.39;No.178 443-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应全;王彤标;王刘文;陈金宏;
小煤窑具有开采深度小、采空区分布杂乱无序、隐蔽性高的特点,其分布区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破损地质,对工程建设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更加精准探究小煤窑采空区对拟建工程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以某电厂小煤窑采空区密集分布场地为工作背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此进行分析。构建了12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各因素权重并做重要度排序比较,最终辨识确定了小煤窑采空区对拟建工程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为采空区埋深、建筑物荷载、煤岩柱安全稳定性。结果与工程实践情况基本吻合,为后续小煤窑采空区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78 450-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晏姝;
基于上海地区典型承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基坑,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基坑减压降水过程中的三维渗流场情况,研究了滤管长度、绕流长度和坑内降深三个因素对坑内外基坑水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绕流路径能够减小坑外水位降深;减压降水采用“浅井密布”时,可在保证绕流长度时减短止水帷幕长度,保护基坑周边环境的同时,节约工程造价;得到了止水帷幕的绕流长度在4~13 m时加深绕流长度时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效益最高。该研究可对工程的建设提供依据,也为相关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78 455-458+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峰;李发润;尚纪琛;张校硕;陈佳裕;
研究不同裂隙倾角对煤系砂岩破裂特征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顶板岩层垮落机制。运用PFC2D建立含不同倾角的预制裂隙砂岩试样数值模型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数值模拟,并将微观参数与宏观行为进行参数校准,分析其受载损伤和力学响应特征,并结合微裂纹分布演化规律,探讨试样的破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裂缝倾角的增大,煤系砂岩的损伤演化过程和力学特性产生差异,微裂纹的分布特征和力学响应也随之发生变化。裂缝倾角越大,试样在加载破裂时的峰值强度越高,破裂模式则趋于更加单一。结合微裂纹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裂缝角度对试样的宏微观破裂特征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实践和岩石力学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39;No.178 459-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利彬;刘攀;王庆丰;张俊娴;宋海啸;梅纪伟;
为了探讨各种工况对某工程粉砂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地质调查,采取Midas GTS NX软件中的强度折减法对在未加固和加固11种工况下的二维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通过对比各工况下的水平位移、塑性应变区和稳定性系数,对边坡稳定性及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坡顶、中部、坡脚三个区域,对加固边坡的锚索施加1 000 kN预应力后,边坡稳定性系数提高到1.8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边坡不同区域内的锚索对边坡整体稳定有着不同的影响,坡脚区域内的锚索的预应力是关键,当坡脚区域内锚索预应力损失60%时,边坡最大水平位移增大146.7%,稳定性系数减少27.8%。考虑服役期预应力锚索补强时,应优先选择边坡坡脚处的锚索进行补强。
2025年03期 v.39;No.178 464-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耿汉生;马林建;李增;李治中;张俊男;刘华超;
以礁灰岩地层洞室爆破开挖为研究对象,基于礁灰岩相似材料开展了7组礁灰岩相似材料试件的爆破模型试验,结合DIC分析技术,获得了不同爆破方式、不同装药结构、不同孔网布置对礁灰岩爆破损伤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爆破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基于爆破模型试验获得的爆破轮廓成形控制要求及孔网间距要求,建立足尺寸几何模型,开展礁灰岩地层洞室爆破开挖数值仿真,分析了礁灰岩洞室大断面隧道CD法爆破开挖损伤范围和30 m处粒子振动速度,研究成果可为礁灰岩地层爆破开挖方法、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78 469-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园平;陈龙洋;王自武;张召彬;郝佳福;王昆;
以厦门市某城市主干路软基处理为研究背景,运用扁铲侧胀试验对处理范围内各土层现场测试,获取处理前后的强度、变形参数,研究其变化规律,以评估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材料指数可以很好地对各个土层性质进行划分,测试解译得到的强度、模量等参数能够较为精确地反应土层垂直向的性质变化;加固前后,土层的材料指数变化较小,略有提升,而土层的强度参数(不排水抗剪切强度)变形参数(侧胀模量、侧限模量)则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浮筒式搅拌桩处理对软土地基的强度和刚度都有明显的加固和改善作用;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和淤泥质黏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加固前与加固后的比值均大于3.0,粉细砂与淤泥互层、粉细砂的强度和变形参数加固前与加固后比值均为2.0左右,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的提高幅度与深度无关。
2025年03期 v.39;No.178 476-479+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洋;庄志凯;魏伟琼;徐永旺;
为研究粗粒土在直剪试验中的内部颗粒运动规律及结构变化,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剪切过程中粗粒土颗粒的运动特征,以及模拟颗粒间咬合作用的切向粘结强度对粗粒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粗粒土数值直剪试验中,剪切盒内不同位置处的颗粒相对水平位移并不相同,具有较大相对水平位移的粗粒土颗粒在上下剪切盒接触面附近构成了弧形剪切带,随着正应力的增加,弧形剪切带的厚度也逐渐增大;模拟颗粒间咬合作用的切向粘结强度与粗粒土黏聚力呈正相关关系,与内摩擦角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
2025年03期 v.39;No.178 480-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鸿运;周培峰;王宗魁;
为查明人工混合碎石土抗剪强度、残余强度等力学特性,为高填方边坡的稳定分析提供依据,以某大型填方边坡工程为依托,开展原位密度试验和现场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土石配比的人工碎石土的密度、抗剪强度、残余强度。结果表明:碎石土的密度受碎石含量及颗粒级配的影响,碎石含量高时密度反而偏低,在采用人工拌合碎石土时合理控制颗粒级配,有利于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呈现出上升阶段、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阶段、稳定阶段3个阶段;不同的土石比,法向应力越大,峰值强度时的对应剪切位移越大,反之则越小。
2025年03期 v.39;No.178 486-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锴浩;封天洪;吴思麒;顾妙洁;赵一诺;李娜;
玄武岩石粉(BSP)是石材厂在切割玄武岩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颗粒,大量的石粉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为有效利用BSP,使用BSP作为改性剂以制备玄武岩石粉水泥土(BSPCS)。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BSP掺量对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静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SP作为改性剂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土的力学特性。随着BSP掺量的增加,BSPCS试样的应力-应变、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BSP掺量为12%时,BSPCS试样力学特性最佳。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BSPCS试样的峰值应变明显向左偏移,BSPCS试样的脆性增大。但是各掺量下的BSPCS试样的力学特性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其中BSPCS-12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以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二级公路及以下公路的强度要求。研究结论可为BSP改性水泥土的应用可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39;No.178 490-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革晓航;龚建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岩土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繁琐的处理步骤和较低的固化效率限制了其在固化珊瑚砂方面的进一步应用。为减少处理次数和提高固化珊瑚砂的效率,在胶结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铝离子絮凝剂(AlCl_3·6H_2O),通过试验研究铝离子絮凝剂对MICP的固化速度和固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次循环灌浆处理,砂柱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对照组的2.8~7.2倍,且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可达2 123 kPa;铝离子絮凝剂的引入能够有效促使珊瑚砂柱中生成的碳酸钙晶体由不稳定的球霰石型转化为稳定的方解石型,从而显著提升了MICP固化效率。研究结果验证了铝离子絮凝剂协同微生物固化技术在岛礁钙质砂加固方案中的可行性。
2025年03期 v.39;No.178 494-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涛;杨根兰;李赛东;
红层残积土作为红层浅层大密集灾变孕育的物质基础,其物理特性及孔隙特征对红层土坡的水份入渗与运移起到核心作用,为研究其物理特性及其在竖向上的孔隙特征。以不同取样深度的红层残积原状土样为试验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SEM)获得土体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了物理特性试验,最后通过压汞试验获得该土的孔隙特征。结果表明:(1)赤水红层残积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粘土、钾长石和赤铁矿,随着深度增加,粘土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2)随着深度增加,红层残积土的天然含水率上升,密度逐渐增大,颗粒尺寸差异较小,级配良好。(3)土体的孔隙率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特征曲线具有相似性,并且曲线的趋势均显示出明显的分界点;综合分形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了适合红层残积土孔隙类型划分界限孔径值:小于0.05μm的孔隙为颗粒内孔隙,0.05~0.35μm的孔隙为微孔,0.35~3.5μm的孔隙为小孔,3.5~25μm的孔隙为中孔,大于25μm的孔隙为大孔。
2025年03期 v.39;No.178 500-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