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基础

工程实录

  • 对撑式排桩支护体系的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

    廖镜旺;刘川顺;刘勇;

    对撑式单排混凝土灌注桩适合在狭长型深基坑的开挖支护,该支护排桩的桩距、嵌固深度、支撑水平间距是影响支护工程安全可靠性和工程投资的主要工程设计参数。以御江半岛排水涵基坑支护工程为例,运用FLAC3D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不同方案下排桩的变形、稳定、弯矩变化规律,绘制了灌注桩设计参数与位移、弯矩关系曲线簇图,为同类工程快速拟定初步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36;No.15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变形影响研究

    涂芬芬;

    城市建设逐步深入,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对于特大城市中心地区建筑物必然受到其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周围建筑与拟建基坑的最小距离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周围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基础形式影响。基于深圳京基东滨时代大厦基坑支护工程,通过建立深基坑开挖全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及对其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倾斜和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基坑施工对其近距离建筑变形产生一定的影响,与高层桩基础建筑的影响相比,浅层基础受深基坑开挖的影响较大,结果显示各建筑变形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2022年01期 v.36;No.15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某基坑工程局部失效分析及处理方案

    王海成;王卫;张龙;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基坑工程的规模、深度及支护方式向着更大、更深、更复杂的方向迈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地面沉降、基坑垮塌、涌水冒砂等,这给建设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武汉市某软土基坑为例,尽管支护方案前期已通过相关审查,但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仍出现局部失稳的现象。现从坡顶超载及暴雨影响等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2年01期 v.36;No.158 9-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盘沟隧道岩溶段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刘高星;史春宇;许东阳;霍西彩;杜恒凯;杨凡杰;

    根据周盘沟隧道岩溶洞段特殊地质条件,以隧道出口左线掌子面里程LK28+284附近的典型岩溶洞段为例,通过地质雷达探测与工程地质分析,评价了该典型洞段的围岩稳定性,提出了拱顶溶腔及岩溶隧道洞身的支护处理措施,并通过现场工程应用验证了所提支护措施的合理性,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岩溶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36;No.158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福建丘陵山地泥石流治理工程实例探讨

    龚匡周;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大部分区域为丘陵山地,闽西北地区的山地因受台风降雨影响,常发生坡面浅层崩滑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受短时间降雨诱发,崩滑体在沟谷汇集,形成含有大量泥砂、块石的暂时性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该类泥石流具有物源区范围广且范围较难确定、通常无流通区或流通区域短、危及面大、破坏力强等特点。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场地地形地貌特征,采取物源区加固、流通区拦挡或设置消能台阶、堆积区进行排导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选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2022年01期 v.36;No.158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建筑基坑渗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王浩;李程;袁梓瑞;

    在强透水粉土粉砂层中,常因地质条件、地下埋藏物的复杂性等使止水帷幕受损、基坑发生渗漏、突涌导致支护体系失效。针对宿迁某建筑深基坑原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失效导致的基坑渗漏,从止水帷幕施工、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对渗漏原因展开系统分析,找出失效成因,并针对性提出渗漏补救措施,对基坑渗漏点进行有效封堵,并通过监测数据验证了补救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障基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为类似工程提供有效参考。

    2022年01期 v.36;No.158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专题论述

  • 最小重复单元思想在计算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中的应用

    郝伟东;储小润;

    在计算不同布桩形式的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采用传统的等效圆面积折算方法,对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计算量较大。引入最小重复单元体的概念来选择桩土计算单元,详细的介绍了在计算不同布桩形式下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中的应用,并与规范法进行了对比,该方法更加容易理解且计算简单快捷,可为土木同行在实际工程中计算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这一重要参数时提供参考,亦可作为对规范中介绍的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计算方法的补充。

    2022年01期 v.36;No.15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岩体节理面不同构成部分各向异性的研究

    王荣达;刘铁新;张凯;

    以长河坝电站进水口边坡岩体节理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节理面形貌数据,并将其导入matlab生成三维节理数字高程模型。基于小波分析理论将节理面不同方向的节理迹线分离成表征其主要轮廓形状的一阶大起伏迹线和表征其次要粗糙度的二阶小凸起迹线,计算迹线的节理粗糙度系数(JRC)、研究了节理面不同构成部分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节理迹线的一阶起伏部分与二阶凸起部分粗糙度发育优势方向不同。(2)节理面一阶起伏迹线和二阶起伏迹线均存在明显的粗糙度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节理面力学行为和渗流行为各向异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2022年01期 v.36;No.158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大规模弃土堆填的地质环境效应分析——以武汉豹子溪流域为例

    邓青军;陈玉茹;彭李晖;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造成的大规模弃土的放置、处置问题以及对地质环境的不良效应一直倍受关注,如何开展弃土堆填场地的二次开发利用工作对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以武汉豹子溪流域大规模弃土堆填现象为例,全面调查评价堆填场地的基本状况,分析大规模堆填的地质环境效应。阐述大规模堆填改变原生地形地貌,改变地表水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恶化水土环境,形成堆填体不稳定边坡;分析其侵占土地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处理不当甚至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期开发利用需要采取的相关措施建议,为更好的破解城市“渣土围城”困境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36;No.158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IM正向设计的建筑基础结构方案比选应用研究

    戴成元;任俊霖;蒋文安;

    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直接关系整个建筑的主体安全,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现阶段,设计人员通过地质勘察报告,掌握地质水文、自然环境等情况,根据设计经验,综合考虑与上部结构的关系,进行沉降量、地基应力等计算,从而确定基础选型。BIM正向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基础结构的设计中,通过建立Revit地质模型,全面了解持力层的分布情况,确定基础埋深和尺寸,结合设计计算,进行方案比选,可极大程度发挥BIM技术的可视化和模拟性,让基础选型的过程更加直观,方案的提出更加高效。

    2022年01期 v.36;No.158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维非线性分析的边坡稳定分析研究

    黄亮;

    边坡稳定性分析在各个建设建造领域都广泛涉及,其准确的分析在施工计划安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全面分析,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多重网格方法,通过构建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对某一水电站施工现场的一处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显示整个边坡有7个滑块,浅层滑块安全系数普遍比深层滑块高,大于1.3,即浅层稳定性较强。挖掘施工会在整体上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对边坡进行施工和提供地震荷载作用,边坡浅层滑块安全系数增大,稳定性增强,而深层滑块安全系数则逐步减小,稳定性减弱。

    2022年01期 v.36;No.158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氯化钙对红黏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江廷荟;

    为探讨氯化钙对桂林红黏土持水能力、力学性能、界限含水率的影响,采用氯化钙改良桂林红黏土,有针对性地开展土体干化试验、不固结不排水直接剪切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质量为土体质量比例10%的氯化钙添加入桂林红黏土中致使其液限含水量下降、塑限含水量稍有上升,总体上表现出塑性指数下降;氯化钙加入桂林红黏土中,孔隙水中的Ca~(2+)导致黏土颗粒表面的双电层被压缩,扩散层水膜变薄,致使红黏土液限含水量降低。在25℃时,氯化钙与水反应的产物主要是CaCl_2·6H_2O、CaCl_2·6H_2O溶液具有大于水的比热容,蒸发速率小于纯水,使得氯化钙—红黏土裂隙发育程度弱于红黏土素土,持水能力得到提高。氯化钙的加入减弱了红黏土的力学性质,掺加氯化钙后红黏土黏聚力整体呈增大趋势,内摩擦角呈降低趋势。

    2022年01期 v.36;No.158 47-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地区红层分布及其工程特性研究

    刘亚洲;庞建成;

    武汉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层,具有特殊性的平面分布、地层组合方式及岩性特点,特别是其软硬相间、胶结程度不一、抗压强度变化较大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相对贫水、弱透水性的水文地质特点对工程建设影响很大。研究整理了近年来的大量勘察成果,更新了红层基岩平面分布图,揭示了其竖向四级台阶分布及地层组合特点,重点阐述了沉积环境变化导致的物质组成及强度不均匀性、软化特性和钙质胶结红层的溶蚀特点,统计分析了原位及现场测试得到的岩体承载力、变形及波速、渗透性等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该研究对武汉地区建设工程的地基基础勘察、设计、施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2年01期 v.36;No.15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横向受荷桩承载力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唐灵明;宋宇;陈学军;黄翔;蒋振华;

    桩基作为土建工程的基础,水平向承载力是横向受荷桩承载力验算重要参数之一,为建立其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建立了一种支持向量机(SVM)横向受荷桩承载力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少量样本的学习,就可以对仅知道影响因素的预测样本进行精准预测。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的精确度;同时采用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差两个指标评价各个模型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情况;通过置信区间验证了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高,预测值全部处于置信区间90%、95%、97%之间。SVM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41%,平均相对误差为2.81%,均方根误差为2.027 8,相对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SVM结果更为精确。因此,SVM模型在横向受荷桩承载力预测方面具有可行性,为它的获取提供一种新方法。

    2022年01期 v.36;No.158 57-6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铁下穿既有桥梁桩基沉降分析研究

    乔永立;

    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条线路的交叉换乘问题,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区间隧道和车站工程给施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和挑战。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控制措施下,既有桥梁桩基沉降变形规律。对比实测结果,显示其与桥梁桩基沉降模拟值变形规律基本相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桥梁桩基沉降变形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2022年01期 v.36;No.158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过江盾构隧道施工渗流场与位移场数值模拟及控制措施

    刘海锋;董邦所;祝金龙;

    基于杭州过江盾构隧道工程项目,建立江底盾构隧道施工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流固耦合原理进行计算分析了水下隧道周围的渗流场及位移场的变化规律,渗流场以隧道为中心在1倍的洞径范围内呈漏洞状分布,河床沉降值在双线隧道中间偏右的位置叠加达到最大值,对盾构掘进实际参数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盾构推力、注浆压力及土仓压力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出江底盾构施工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水下盾构隧道施工质量控制及监测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36;No.15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测试技术

  • 灌砂法与环刀法在检测地基压实度中的对比研究

    谷立强;刘朋;张开伟;李朝;

    桩间土回填碾压地基压实度的检测,往往根据换填材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松散性的材料通常不宜使用环刀法,而灌砂法却适用于多种换填材料的压实度检测。通过桩间土压实度检测试验,对灌砂法和环刀法试验数据开展对比研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影响试验数据的因素,针对各因素提出对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压实度检测效果,改进并完善检测方法,从而得到真实的检测数据。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分析现场检测数据,合理选择压实度检测方法,规范操作步骤,消除影响试验准确性的因素,提高现场检测工作效率,保障工程质量。

    2022年01期 v.36;No.158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温度与干湿循环对红黏土液塑限影响的研究

    史建飞;肖桂元;

    温度的变化,影响着红黏土的物性特征,尤其是液塑限等,加上干湿循环的影响,对红黏土的物性特征影响更为明显。为了研究温度与干湿循环对红黏土液塑限的影响,以桂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在含水率与压实度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红黏土经历干湿循环与不经历干湿循环的界限含水率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在不同温度、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塑限、液限以及塑形指数不是一个定值。对比经历干湿循环与不经历干湿循环的红黏土,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土样的w_L逐渐降低,而土样的w_P和I_P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相同的循环次数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土样的w_L和I_P呈现先降低后升高,w_P呈现逐渐增大的现象。试验成果可以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01期 v.36;No.158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与龄期相关的水泥土桩检测与验收方法应用

    罗丙圣;王辉;谢昭宇;

    水泥土是水泥与原土经人工拌合形成的特殊材料,水泥土强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原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搅拌次数及均匀性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工程项目室内水泥土和现场水泥土桩90 d龄期强度增长特点的研究,总结出水泥土和水泥土桩与龄期相关的强度及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公式,应用于水泥土桩工程检测及验收,效果良好。

    2022年01期 v.36;No.158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粉煤灰水泥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崔琦;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对粉煤灰水泥土抗压强度造成的影响,对不同配合比、不同养护龄期以及不同养护环境的试样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微观电镜扫描。试验结果表明:材料配合比、龄期及养护环境对于粉煤灰水泥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均十分明显。在相同养护龄期及环境条件下,配合比中水泥占固化剂总质量的比例越高,粉煤灰水泥土的抗压强度越高;在相同配合比及养护环境条件下,试样的抗压强度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而增大;而在相同配合比及养护龄期条件下,养护环境中湿度因素对试样抗压强度产生决定性影响,湿度越低,试样抗压强度越高,湿度越高,则抗压强度越低,而其主要与试样中土的含水率有关。

    2022年01期 v.36;No.158 82-8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水泥掺合料石灰桩配合比试验研究

    程志;郑晓敏;贺世开;

    传统的石灰桩加固地基多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但掺合料石灰桩存在易软芯、强度不高的缺点,而且粉煤灰在运输与存放过程中往往难以满足现场施工的粉尘控制环境要求。在广州南沙变电站场地加固工程中采用低标号水泥作为掺合料,制备了不同水泥配比条件下的石灰桩掺合料试样,进行自由吸水试验与相关室内试验,获得合理的水泥掺量,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石灰桩掺合材料,在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2年01期 v.36;No.158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珊瑚钙质砂体积蠕变初步试验研究

    叶尔那尔·海衣拉提;张燕;

    近几年来,我国在南海以吹填的方式建造或扩建了一系列陆域,所用的主要吹填材料是来源于泻湖的钙质砂。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陆源砂的海洋生物成因的特殊岩土材料,研究钙质砂与时间相关的蠕变特征对评价以其作为地基的灯塔、机场、防波堤等岛礁上重要结构物的长期工后沉降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轴排水试验针对钙质砂开展了体积蠕变试验,发现在恒定围压条件下钙质砂的体积具有与时间相关的蠕变变形,且呈现衰减蠕变。采用一种改进的Burgurs软体元件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该蠕变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钙质砂的体积蠕变过程。

    2022年01期 v.36;No.158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扁铲侧胀试验的软土水平固结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皇富强;

    软土的水平固结系数是地基基础沉降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的重要参数,室内试验测试值常与工程反演不符,扁铲侧胀试验在精确测定软土水平固结系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介绍了扁铲侧胀试验在贯入过程中,软土孔隙水压力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关系,并得到了水平固结系数的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践,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进行对比,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淤泥质粉质黏土还是淤泥,室内试验测试水平固结系数与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值相比,其数值都偏小,前者是后者的11.0倍拟合线性关系,且两者的离散性较大。

    2022年01期 v.36;No.15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塑膨胀土膨胀后侧压力的试验研究

    万梁龙;邹维列;

    膨胀土膨胀后产生的侧压力是设计膨胀土挡墙的重要参数,为探究膨胀土膨胀后侧压力的简便测量方法,以及增湿含水率、压实后残余侧压力、干~湿循环等因素对膨胀土膨胀后侧压力的影响,对K_0固结仪进行改进,并以中膨胀性重塑土为试验对象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K_0固结仪测量膨胀后侧压力是可行的,增湿含水率对膨胀后侧压力影响较大,干~湿循环、压实引起的残余侧压力不会对膨胀后的侧压力造成明显影响。

    2022年01期 v.36;No.158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锚桩竖向荷载抗拔模型试验研究

    周震;

    为研究锚桩上拔过程中锚身及桩周土体变化机制,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基于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锚-桩效应理论。锚桩效应是指在上拔过程中锚桩在一定砂土密实度中锚板与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体结构锚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锚桩工作过程中峰值荷载并不是简单的锚板与桩单独上拔锚峰值荷载之和,锚桩在浅埋松砂状态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为锚板与桩单独工作的149.0%;而在密砂深埋下极限抗拔承载力是其单独工作的93%;说明埋深、密实度对锚桩效应具有显著影响,且两种影响因素互相组合叠加。

    2022年01期 v.36;No.158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砂土中支盘桩抗拔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董浩;张昕;王柳月;

    采用了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支盘桩桩周土体变形特性进行非介入式测量,考虑了埋深率、砂土密实度以及支盘桩盘径的影响,研究了支盘桩在上拔时刻的承载性能,分析表明:密实度是影响支盘桩的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密砂中支盘桩承载性能为松砂中的3倍以上。为了提高单支盘桩在松砂中的承载力和减少桩基位移,根据试验综合考虑后,单支盘桩直径宜取2.5d。对于密砂,单支盘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是一个剪切伴随剪胀的过程,支盘处剪应力较为集中,随着支盘直径的增大,支盘上部位移影响区不断扩大,支盘上部土体沿支盘底面产生的滑动范围增大。为提高支盘桩在密砂中的承载力,单支盘桩的盘径以3d为佳。

    2022年01期 v.36;No.158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温度及自重应力对上海地区土的热物性参数影响研究

    黄晖;

    对上海奉贤区8种土进行温度及温度-自重应力耦合作用下的热物性试验,分别研究温度及温度-自重应力耦合作用下不同岩性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砂质粉土、粉质黏土、黏土,比热容则反之;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与温度成正比,比热容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自重应力耦合作用下,导热系数最大可提高9.8%,比热容最大可降低25.4%,热扩散系数最大可增大28.1%。

    2022年01期 v.36;No.158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