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基础

工程实录

  • 富水砂性地层基坑周边建筑物隔离墙保护技术

    栾金龙;刘俊城;樊冬冬;谭勇;

    富水砂性地层具有地下水位高、渗透性强、无粘聚力以及潜水和承压水联系紧密等特点,在该类地层进行深基坑施工时容易对周边敏感建筑物产生影响,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及结构损害。隔离墙作为一种有效隔断措施在软土地区应用较广,在富水砂性地层则应用较少,为探究隔离墙在富水砂性地层中对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变形控制效果,通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建立三维有限元精细化模型对是否施作隔离墙两种工况下建筑物变形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墙可有效隔断基坑开挖影响区,具有隔水效果,可保持建筑物处水位稳定,减少基坑开挖及承压水降水对建筑物的影响,使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022年02期 v.36;No.159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走马湖工程软基处理超载预压影响因素研究

    朱方海;胡胜刚;

    机场工程对飞行区的工后沉降和工后差异沉降要求严格,在进行大面积的软基处理时,多采用排水固结+超载预压方案,方案中排水板间距和超载比是影响软基处理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地基处理规范中对排水板间距规定为0.7 m~2.1 m,可取值范围较大,超载比则需根据理论计算确定,没有对取值的进一步限定,无法保证软基处理的质量和效果。以走马湖工程为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排水板间距和荷载超载比对固结沉降的影响;基于现场沉降监测数据,以预测的最终沉降量及土层固结度为指标,对比分析两因素对软土固结效果的影响,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022年02期 v.36;No.159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压旋喷桩在深基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朱兴旺;史景革;李春秀;

    高压旋喷桩能有效改善土体的抗剪切强度,评估和分析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效果已成为深基坑工程中重要的工作内容。结合南京某基坑工程项目实例,通过建立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加固前后支护结构弯矩、侧向位移以及剪力,研究不同加固体厚度对支护结构最大侧向位移、基底最大隆起量以及地表最大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旋喷桩加固后,支护结构弯矩、侧向位移和剪力有效减低,支护结构侧向位移下降幅度约50%;随着加固体厚度的增加,围护结构最大侧向位移、基底最大隆起量以及地表最大沉降量呈指数衰减,并逐渐趋于收敛。

    2022年02期 v.36;No.159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真空预压在狭长型小面积道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张蓟;

    结合东南亚泰国曼谷某住宅工程实例,分析了小区狭长道路采用真空预压技术进行加固处理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施工工艺流程,对真空预压施工技术、施工监测与处理效果分析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常规的真空处理加固区面积一般在2~4万m~2以上,加固区的且长宽比不超过10的非条形形状,这种条件下,真空预压的加固效果基本符合理论预期。项目处理加固区面积仅3 637 m~2,长宽比11.22,远远低于常规加固区的条件要求。从最终的加固效果来看,常规指标含水量,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较于同条件下的常规面积和长宽比场地,加固效果仍有一定程度折减。

    2022年02期 v.36;No.159 131-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岩溶地区地基注浆浆液制备研究

    李烈见;左文贵;

    随着我国建筑标准化工艺要求的日益提高,当前所使用的岩溶区域地基注浆处理工艺因其较为原始的施工工艺以及材料损耗量大等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对当前岩溶路地基的注浆浆液配比进行了改进,并通过面波检测、压水检测、地基预压沉降评估等手段对改进后的注浆地基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的浆液注浆作业,加固后的地基性能指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说明了此次研究所提出的浆液配比改进方法具有可行性以及实用性。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岩溶地区地基施工工艺做出一定的参考。

    2022年02期 v.36;No.159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桂林市某山危岩破坏机制及治理

    谭明灿;刘之葵;李善梅;何添杰;席丹妮;倪喆;王翔;

    桂林市因独特地形地貌形成受人瞩目的自然景观,但也因此产生多种地质灾害。以桂林市某山危岩崩塌预测区为例,研究该地区危岩形态、地形岩性、结构特征、破坏变形模式,分析其破坏机制,通过定量稳定性评价,将该地区危岩破坏分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方式,运用RocFall软件对危岩崩塌落石运动进行数值模拟,对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落石方向、弹跳高度进行模拟计算,提出采用静态爆破技术和被动防护网的治理措施。

    2022年02期 v.36;No.159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软土深基坑开挖全过程对临近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影响风险分析及控制

    马江锋;

    为研究软土深基坑土体开挖卸荷引起的临近地铁盾构区间隧道结构物及周边土体时空变形规律,提出变形控制措施。以南昌某临近地铁四号线区间隧道基坑开挖项目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模拟计算全过程基坑开挖建设工况,分析隧道结构、基坑围护结构、周边土体等变形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地表、水平及坑底隆起及围护结构变形越大,所引起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也越大;基坑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监测隧道管片水平变形;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用分步分块开挖等措施减少对区间隧道的影响。

    2022年02期 v.36;No.159 145-14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某石灰岩矿山排土场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孟燕;王倩;

    以某矿山排土场为例,论述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通过现场地质调绘、钻孔勘察、重型动力触探和填土重塑试验等技术方法,确定了排弃物分层结构、粒度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及排土场的地基条件,最后对排土场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治理建议方案。排弃物中碎石成分的块度自上而下总体逐渐增大;地基为中风化石灰岩,浅部岩溶裂隙充填含碎石黏土,深部岩溶发育渐弱,地基稳定。将排土场划分为Ⅰ至Ⅳ号边坡,分析确定滑动模式属于排土本体(内部)近程滑动模式,适用Bishop圆弧法,所得安全系数均在0.8~1.0之间,基本都不稳定。研究内容以期为类似排土场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2022年02期 v.36;No.159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十里碑隧道结构病害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宋秀玲;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十里碑隧道进行健康诊断。在统计分析十里碑隧道结构病害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乘积标度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进行病害指标的赋权计算,采用病害数量与乘积标度法所得权重累乘的方法进行病害的赋权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隧道的评价等级为2A级,基本反映了隧道的现状,说明相关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适应性。相关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与前景。

    2022年02期 v.36;No.159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滇东北某运营期高速公路边坡失稳特征与成因分析

    田冉;张军;叶咸;

    红层由于岩性上偏软,一般将其定性为软岩,在冷热、干湿循环作用下,岩体容易出现风化、遇水易崩解的现象,工程地质特性极差,高速公路红层边坡的病害具有高度隐蔽性。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应的公路边坡养护技术规范,在运营期高速公路上,养护人员难以准确把握公路边坡的安全技术状况,不利于提出针对性的养护措施。以滇东北运营期高速公路边坡为例,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了边坡失稳的特征,并进行分析,提出边坡防护工程失效及地下水是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因,为该边坡提供了后期发展预测和处治建议。

    2022年02期 v.36;No.159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上海某软土区基坑工程桩基选型分析

    黄晖;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强度高,抗弯性能好,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适用于多种地层,且施工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小。以上海软土区某高层建筑群工程案例为研究背景,通过地质勘察、室内土工试验等手段,研究了地基土的工程力学性质,并对桩基持力层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PHC管桩与钻孔灌注桩对于施工案例的施工优缺点与注意事项。通过设计验算,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说明PHC管桩施工是适用的,并对PHC管桩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软土地基区高层建筑管桩施工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2年02期 v.36;No.159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某软土基坑支护设计实践与分析

    王海成;王卫;张龙;

    基坑工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岩土工程问题。基坑工程从初期的支护方案设计到最终落地实施,全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方案的可行性、安全经济、环境条件、地层情况、现场施工超载等。结合武汉市某复杂环境的软土基坑设计案例,介绍了该软土基坑支护设计需考虑的重点与难点。该基坑紧邻市政道路、老旧房屋及加油站,根据环境条件采用了双排桩+被动区加固、排桩+内支撑的支护方案,同时由于地勘资料的调整又对已施工的局部支护体系做了加固设计,保证了基坑工程的安全,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2年02期 v.36;No.159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沿海快速成陆场地预处理效果评价研究

    马忠武;胡波;李波;

    基于沿海某石化基地快速成陆场地工程,通过对比分析地基预处理前后土性参数进行地基预处理效果评价。工程现场地质条件复杂,淤泥层深厚且不均匀,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方案进行场地预处理。预处理效果评价采用现场取样开展室内物理力学参数试验和现场试样相结合的方法,室内试验主要对比分析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现场试验主要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和扁铲试验等现场原位测试方法。结果表明:场地软土层主要为淤泥质黏土层,预处理后孔隙比明显减小,平均降幅为24.6%,而压缩系数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23.7%,压缩模量平均增大5.5倍;现场原位测试结果表明地基土强度有较大提高,平均增幅为4.1倍、3.9倍和1.26倍。

    2022年02期 v.36;No.159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卵石淤泥复合地层围堰稳定及防渗控制技术

    陈燕青;张新军;

    围堰明挖法是水下隧道常用施工方法,围堰的稳定及防渗控制关系着工程建设安全。水域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深厚卵石淤泥复合地层对围堰稳定性及防渗性提出了极大考验。为解决卵石淤泥复合地层上筑土石围堰的稳定性及防渗控制,以杭州市青山湖湖底隧道围堰为依托,提出了抛石与TRD结合的土石围堰结构,解决土石围堰施工过程中卵石层防水性与淤泥层围堰稳定性关键技术难题。实践表明:采用抛石与TRD结合的土石围堰结构30 d地表累计沉降小于4.5 mm,最大水平位移变化量小于7 mm,水泥土平均渗透系数为4.30×10~(-7) cm·s~(-1)。围堰的稳定性以及防渗性均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2022年02期 v.36;No.159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淤泥质土地区盾构上方河道开挖影响分析

    熊署丹;杨兰强;许达;熊楚炎;

    河道开挖属于卸载过程,容易引起下方盾构隧道的变形,故借助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河道开挖对正下方轨道交通2号线盾构区间及邻近地铁车站的变形影响。研究表明,当河道开挖位于轨道交通盾构区间旁侧时,容易造成区间隧道结构的水平侧移和沉降。当河道开挖位于轨道交通盾构区间正上方时,此区域土体开挖引起的隧道上浮最大。车站结构整体刚度要比盾构结构刚度要大很多,故河道开挖时,车站主体结构变形要比盾构结构小得多。采用门式土体加固和对河道进行“切豆腐”式开挖以及河底配重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河道开挖对轨道交通盾构区间及地铁车站变形的影响。

    2022年02期 v.36;No.159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临地铁深大基坑分区开挖工况优化分析

    邱经纬;

    邻近地铁的深大基坑,为保证基坑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需采取分区施工方式。为解决分区开挖带来的施工进度减慢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对某邻邻近地铁的深大基坑分区换撑工况进行优化,通过增设换撑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下一分区开挖工况的提前,通过复核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围护结构安全性仍满足要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内。后续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对不同的工况提前进行耦合设计,从而实现相邻分区开挖时序的多维度优化,在确保基坑自身安全及环境安全、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做到最大限度加快基坑施工速度,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2022年02期 v.36;No.159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专题论述

  • 隧道洞口段山体开裂及影响研究

    许可;舒小娟;王智超;赵洋;

    坡体开裂是滑坡发育的重要阶段,借助ABAQUS软件,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模拟坡体土体由于降雨或施工扰动等因素造成的强度指标下降,获得坡体土体的塑性屈服区域,分析在建隧道洞口段山体的开裂原因,并讨论了隧道开挖施工进度对开裂山体的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评估了山体稳定性,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后土体塑性应变区的分布特征与该山体的土体开裂特征吻合良好,可以利用山体土体的塑性应变区来模拟分析该山体的开裂问题;随着隧道掌子面向前推进,山体土体塑性应变区会发生变化,尤其在掌子面通过塑性应变区时尤为显著;山体土体的塑性区未见其发展至隧道拱顶区域,说明隧道施工对远离掌子面的山体土体开裂区的影响有限;左线山体将处于欠稳定状态,滑坡风险较大,需要对其进行变形监测,但滑动面不会影响隧道拱顶区域。

    2022年02期 v.36;No.159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型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与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

    杨幼江;程乐华;席明军;张家新;华志金;樊波;徐鼎平;江权;

    深基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对工程施工期安全风险作出快速反应和动态调控。以武汉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实验大楼深基坑工程为例,研发了一套大型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与可视化管理系统,以用于开展深基坑稳定性实时安全预警与应急抢险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实现融合地质勘测、设计、施工、监测和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深基坑稳定性的动态反馈分析和施工优化,形成大型建筑深基坑信息化施工与可视化管理的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2022年02期 v.36;No.159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震作用下豫西黄土地区加筋挡土墙的变形模拟研究

    李鸿娟;

    为了研究豫西黄土地区加筋挡土墙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特征,采用FLAC3D非线性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土工格室加筋挡土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分析了土工格室挡土墙相较于未加筋挡土墙和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在控制变形方面的优势,并通过改变土工格室的加筋长度和加筋间距来研究加筋墙体的变形。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土工格室挡土墙墙边侧向位移略小于墙中及墙背,土工格室对侧向位移的控制作用明显,控制变形作用较土工格栅更优越;增加加筋长度和减小加筋间距均能有效减少挡土墙的侧向位移,且对墙顶处位移控制要比对其它位置好。

    2022年02期 v.36;No.159 202-207+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EVS混合建模方法的应用研究

    黄士睿;刘均利;

    为了解决EVS程序在岩溶区域中单独使用地层建模方法建模时无法对溶洞进行层序划分,而单独使用岩性建模方法进行建模时又不能清晰反映层间界面关系的缺陷问题,通过分析地质统计学中克里金法的计算原理,拟将两者相结合,提出一种在EVS程序中既能表达地质的层间界面关系,又能同时对溶洞进行建模的地层-岩性混合建模方法。以桂林市阳朔县学院桥桥址区的58个实测钻孔数据为依据,对EVS程序的模块进行调整后采用混合建模方法对学院桥桥址区的地质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并与原有的岩性建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混合模型和岩性模型进行交叉验证,表明混合模型的理论精度更高。使用该方法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可用于预判桩基施工时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支持。

    2022年02期 v.36;No.159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粒子群-差分进化耦合算法的滑带土强度三维数值反演分析

    张述涛;彭君;

    滑动带作为滑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滑坡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关键,滑带土强度参数的确定对于滑坡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滑带土分布和参数的离散性、取样扰动影响和试验的误差,难以获得准确的参数值,对于体型复杂的滑坡,以调研得到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三维数值参数反演分析是确定滑带土强度的较好方法。然而,采用试算法的反演方法存在三维数值分析工作量大的问题。以云南腾冲机场滑坡为例,依据实际的地形建立了精细化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粒子群-差分进化法对滑坡当前状态滑带土强度进行参数反演,得出了滑带土饱和参数组合。采用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滑坡参数反演分析的计算效率。

    2022年02期 v.36;No.159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idas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分析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机制

    马佳兵;毕庆涛;冯巧云;杨锦涛;

    以周口市某住宅工程为依托,参考周口地区近半年的降雨强度,建立渗流~应力耦合模型,施加渗流作为边界条件,构建基坑开挖的数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的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和地下连续墙水平向变形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也证实基坑及周围建筑物在施工中均处于安全,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机制。通过室内试验得出了不同降雨情况下土的力学指标,再输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降雨入渗对基坑开挖的影响,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2年02期 v.36;No.159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离散元的落石碰撞恢复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张支璨;闫金洲;江巍;

    落石碰撞恢复系数是落石运动轨迹计算的控制性参数,取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落石防护工程的有效性。采用离散元软件MatDEM对落石碰撞坡面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坡面岩土体性质、冲击速度和入射角对碰撞恢复系数的影响。全面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表明,坡面岩土体性质因素对法向和切向碰撞恢复系数影响的显著性水平最高。法向碰撞恢复系数随着边坡坡面硬度增加而增大,随着入射角增加而减小,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减小。切向碰撞恢复系数随着边坡坡面硬度增加而增大,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减小。坡面坚硬程度越高,碰撞恢复系数值越离散。

    2022年02期 v.36;No.159 224-229+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随机场理论在真空预压软土地基可靠度评价中的应用

    姜雄;肖熠;周旭东;赵晓东;

    真空预压方法在沿海大面积深厚软土场地地基处理中被广泛应用,其具有加快软土排水固结,提高场地地基承载力的双重作用。根据真空预压前后现场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加固前后软土场地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含水率、孔隙比)和强度指标(剪切强度、贯入阻力)进行对比分析。针对采用传统计算方法得出的地基可靠度指标偏小、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应用随机场理论计算了本区域软土加固后土体指标的相关距离和方差折减函数值,并将其应用地基土可靠度评价中。结果表明:软土经真空预压加固后土体指标仍然符合随机场理论模型,考虑土体指标相关性的地基承载力可靠度指标显著提高,更加符合工程实际,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022年02期 v.36;No.159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乌鲁木齐河马泉片区软岩膨胀特性判别

    刘学军;李严君;谢良甫;

    通过岩石X衍射试验对蒙脱石以及其他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的测定和电镜扫描的岩石的微观特征中薄片状晶体的存在以及岩石裂隙的发育,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相结合揭示河马泉片区的岩石膨胀特性。X衍射试验结果矿物成分含量结合电镜扫描试验结果合理的解释了河马泉片区软岩的崩解膨胀甚至泥化的现象。进一步量化了河马泉片区岩石的膨胀性能的大小,通过无荷载作用下的自由膨胀率试验,进而表明岩样自由膨胀率基本达30%~40%,有的甚至高达103%。并探究了自重应力与自由膨胀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由膨胀率与自重应力的基本无相关性。

    2022年02期 v.36;No.159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下水污染应急调查方法探讨

    孟军省;尹楠;梁民博;潘俊鑫;

    地下水污染应急调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重要技术支撑。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规律和应急调查工作的特点,从溯源和应急处置等应急工作的目的出发,针对资料收集、现场快速研判、水文地质条件、应急监测、地下水污染溯源、安全事项等方面,重点对使用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便携式快检设备、水文地质调查等现场调查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并以某地下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工作为例,对地下水污染应急调查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实践,对处理类似地下水污染应急事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2年02期 v.36;No.159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考虑击实作用的非均质多孔介质渗流特征研究

    王晓旭;严俊峰;胡乐;

    土体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孔隙结构,属于典型的多孔介质。渗透率作为岩土体重要的物性之一,相关的影响因素多有研究,但非均质性相对较少。为了探讨非均质性对多孔介质渗透特征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实际试验情况,建立了考虑击实作用的不同二维多孔介质渗流模型,研究了土颗粒不同的分布模式对渗透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颗粒非均匀分布对渗透特征有明显的影响,当土颗粒集中分布阻碍流体流动时,渗透率下降明显,而当非均质性并未实际改变渗流通道大小时,影响较小。

    2022年02期 v.36;No.159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填渠道面板内力分布特征与分缝优化研究

    王彬;

    依托某高填方渠道工程项目,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渠道工后沉降影响下衬砌面板内力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探究了分缝对面板内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后沉降过程中的面板内力分布受面板不均匀挠度变形和坡面与面板之间的摩擦力共同交替控制,靠坡底的面板为主受压区,其内力主要由坡面对面板的摩擦力所控制,靠坡顶的面板为主受拉区,其内力主要由面板不均匀挠曲变形所控制;于面板受拉区进行分缝处理,将会增大面板拉应力水平,对面板的受力状态不利,若在面板受压区进行分缝处理,将会改变由工后沉降引起面板的内力分布,增大面板受压区范围,充分发挥混凝土面板抗压性能强的优点,有效降低面板受拉开裂的风险。

    2022年02期 v.36;No.159 250-253+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测试技术

  • 经夯压实碎石类土力学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王辉;谢昭宇;

    经夯实处理后再经过多年原料场矿料堆荷大面积地基碎石类土,因原料场的智能升级改造需要通过岩土工程专项勘察以确定其力学性质指标。对大量平板载荷试验和现场大面积剪切试验成果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结合超重型动力触探N_(120)试验成果的有效验证,认为碎石类土按大面积剪切试验所测定的抗剪强度估算的土层力学指标可靠度较高。

    2022年02期 v.36;No.159 25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3D打印裂隙渗流特征试验研究

    李培鑫;张燕;

    裂隙渗流的研究对于地下工程的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节理粗糙度系数(JRC)标准剖面轮廓曲线,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6个开度为2.5 mm不同节理粗糙度的单裂隙试样,对其开展渗透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1)当流速逐渐增大时,单位宽度的渗流量q与水力梯度i呈现较强的非线性关系,如果仅用立方定律计算,大大低估了模型的水力梯度的变化,出现明显的偏差;(2)JRC对裂隙渗流有很大的影响,当进口流速保持不变时,随着节理粗糙度的增大,裂隙两侧的压力逐渐增大,单位宽度的渗流量q与水力梯度i的非线性越来越强。

    2022年02期 v.36;No.159 25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聚丙烯纤维改性石灰稳定再生路基试验研究

    钱彪;李犇;方睿;俞文杰;伍彦廷;

    为了探究聚丙烯纤维对石灰稳定再生路基无侧限抗压性能的改性效果,分别进行了采用6 mm、9 mm、12 mm长度的聚丙烯纤维改性石灰稳定再生路基材料的7 d和28 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在7 d龄期时,聚丙烯纤维对石灰稳定再生路基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无提升效果;在28 d龄期时,聚丙烯纤维对石灰稳定再生路基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的改性提升效果。其中长度为6 mm的纤维提升效果最明显,与无纤维改性石灰稳定再生路基相比无侧限抗压强度提升了42.2%。(2)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大大提升了石灰稳定再生路基的韧性,试样的残余应力随纤维长度的增长而不断提升。(3)石灰稳定再生路基的延展性随着掺入纤维长度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022年02期 v.36;No.159 26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某场地砂土标贯试验N值与剪切指标相关性分析

    张向营;周玉凤;杨浩军;滕红军;杜靓;郑幸燮;

    基于对某场地典型砂土层工程性质认识的加深,提出了砂层的标贯击数值与剪切指标的拟合公式,并与规范公式、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以往在进行本地区砂层剪切指标赋值时相对偏保守,可以在原有经验值基础上适当提高。粘聚力经验公式表明本场地砂土粘聚力与标贯击数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内摩擦角经验公式相比Peck等三种模型,在结果准确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为此类场地砂土层剪切指标赋值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工程成本,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02期 v.36;No.159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磷尾矿最佳掺量下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试验

    林万锋;庄心善;

    以合肥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利用GDS动三轴仪,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在磷尾矿最佳掺量7%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循环加载试验,对改良膨胀土在不同频率、围压条件下表现出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动弹性模量、阻尼比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土应力~应变关系受围压影响明显,不同围压下土体动弹性模量差值较大:土体产生相同变形条件下,围压越高,动模量值越大;频率影响效果类似:动弹模E_d在土体由弹性变形转为塑性变形后急剧减小,不同围压、频率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归一化特性。

    2022年02期 v.36;No.159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某河谷漫滩地段桩基施工优化的试验研究

    曲鹏冲;张仁豪;戴彦雄;范寒光;张芳;

    为合理推进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基于天水某勘察项目对建设工程场地桩基的持力层及施工工艺采用试桩法进行相应的选择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建设场地范围内碎石土类地层较为密实,以卵石(4)层作为建筑桩基持力层其试桩效果明显优于强风化~中风化泥岩和砾岩互层(5)层,可作为桩端持力层;此外,采用旋挖钻孔泥浆护壁后注浆施工工艺试验桩的沉降稳定性优于未进行后注浆工艺的试验桩。

    2022年02期 v.36;No.159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孔波速测试在杭州某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宋健;亢佳帅;谢延玲;

    使用地球物理方法,为杭州某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场地抗震设计依据。根据该场地地质条件,现场共布置试验钻孔4个,进行原位单孔波速测试。得到了4个钻孔的原始波形图,进而得到各钻孔在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度分布情况,计算各钻孔平均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建立各钻孔在测试深度范围内深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关系曲线,判别地基土类型、场地类别及抗震设防烈度等。根据判断分析表明,该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Ⅰ_1~Ⅱ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Ⅰ_1类场地为0.25 s,Ⅱ类场地为0.35 s。勘察实践表明,单孔波速测试可直接对地层测试、结果相对精确且方便快速。

    2022年02期 v.36;No.159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试验研究

    何杰;刘孟鑫;邹长春;郭端伟;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新型组合桩,为深入研究该桩型的工作性状,对4根不同楔角、芯长比和平均截面含芯率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了其荷载位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桩端阻力以及侧摩阻力。试验结果表明: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的极限承载力约为等截面劲性复合桩的1.2~1.4倍;水泥土外桩轴力在芯桩底端截面处发生突变,设计时应对该处强度进行验算;在荷载传递过程中芯桩-水泥土桩界面阻力发挥程度仅5.3%~21.4%;芯桩分担了90%以上的荷载,增大楔角会提高芯桩荷载分担占比,而平均截面含芯率和芯长比对荷载分担影响不大。

    2022年02期 v.36;No.159 283-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含气软土的固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张军杰;余颂;孙吉主;王勇;

    为研究海底含气软土的固结~渗透特性,开发了适用于含气土的固结~渗透联合试验装置,实现了含气土在固结试验中排出流体的水气自动分离量测,并有效解决了密封性及活塞与试样容器的摩擦等问题。利用该装置开展了含气软土的固结~渗透联合试验,获取了固结压力、固结系数、渗透系数等参数随含气量的变化规律,检验了试验装置的可靠性。开展的含气软土固结-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含气软土的压缩指数与含气量呈现线性关系;含气软土的渗透系数受孔隙比和含气量的共同控制,含气量只影响渗透系数的大小,而对渗透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随着初始含气量的增大,软土固结速度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减小。

    2022年02期 v.36;No.159 28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