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伟超;
山东某工程原有抗拔锚杆在遭遇“50年一遇”暴雨灾害情况下,大部分被拉断。导致地下车库大幅度上浮、筏板新增多条裂缝、筏板出现多处空鼓。迫切需要对地下车库进行修缮处理。针对此类问题,该工程采取“抗拔注浆锚杆+泄水减压系统+下柱墩注浆+裂缝修复”四者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最终达到了“抗浮承载力恢复+泄水减压抗浮储备+筏板下空隙填充+筏板裂缝修复”的良好效果。不仅有效解决了原有结构抗浮失效、筏板脱空问题,更是最大程度上修复了筏板原有损伤。加固后筏板未发展新增裂缝,地面平整无渗水,治理效果良好。此种综合治理方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固效果显著,为相似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25年04期 v.39;No.179 507-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鲜李;姚博;
随着城市边界快速扩展,原有的山地经场平后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将形成较多的深厚填土场地,后期进行桩基础施工时易出现成孔困难等问题。以某市政道路项目为研究实例,位于深厚填土中的大直径桩成孔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发生多次塌孔,为此提出了较为稳定可靠的高压旋喷桩基辅助成孔工艺。现场对此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成孔辅助工艺后,有效解决了深厚填土中大直径桩基成孔难的问题,桩基浇筑完成后效果良好。通过现场试验对辅助成孔工艺的构造参数及相关布置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参数,施工效果良好,可供类似项目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179 513-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雪;
岩土工程勘察是为后期的工程建设提供相应的准确指导及参考参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对采用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更高、勘察手段种类更多、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更严格。以上海市嘉定区某地块为例,针对拟建工程复杂的建筑布局及场地地质条件,结合上海地区类同工程经验,在充分搜集已有地质背景资料和预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钻探取样及室内、外测试等各项勘察技术手段,取得相关岩土参数,以查明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和变化状况,并对该地块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土性特征、水文情况、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地基处理及相关岩土建议,为建筑施工提供指导依据。
2025年04期 v.39;No.179 517-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沈健;姜韬;王惠生;
以常州市某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在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安全、项目工期、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及经济性等众多因素情况下,装配式组合型钢支撑和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型钢(SMW工法)等一系列绿色可回收基坑围护新技术的设计及应用,重点对大跨度双向组合型钢支撑的设计要点、灵活的基坑流水和拆换撑工况进行论述。结合理论计算和工程实施效果,SMW工法桩结合大跨度型钢组合支撑体系可以在确保基坑自身安全的同时,保护周边管线、道路及建筑,保证其在基坑开挖期间的安全运营和使用。
2025年04期 v.39;No.179 523-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陶连金;高腾飞;焦伯阳;赵旭;郭飞;张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型地下空间开发的进程也随之加快,会出现较多数量的相邻深基坑同时或交叉施工,相邻基坑的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复杂的变形,其中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的支撑桩柱的变形性状,不仅关系到基坑本身的稳定和安全,而且对于完工后地下地上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项目为工程依托,对明挖与半盖挖共壁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盖挖逆作区桩柱变形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PLAXIS软件进行共壁深基坑开挖全过程模拟,进一步提出盖挖逆作区桩柱变形控制措施。研究表明:(1)桩柱竖向变形最大为41 mm,变形沿南北方向呈现两侧大中间小,沿东西方向呈两侧小中间大;(2)共壁深基坑开挖至坑底,各列桩柱水平变形最大值仅为1.1 mm,变形方向偏向02B基坑明挖区一侧;(3)降低承压水(三)水头至-9.8 m标高、增加钻孔灌注桩嵌入比至2.0能有效控制桩柱竖向变形;(4)当03A基坑先施工时,可以提前施工B1层楼板使桩柱水平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025年04期 v.39;No.179 529-536+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侯胜男;张凯;岳建勇;
基坑工程中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存在施工环境影响大、工效低、能耗高等显著缺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绿色建造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基坑工程不断涌现出预制装配新技术。预制装配式支护结构具有造价低、工期短、质量易于控制等特点。依托上海临港新片区的信息飞鱼0401地块项目。通过充分考虑基坑挖深、面积超大、土层渗透系数高等特点,并分析其受力性状,成功实施全预制支护体系在超大面积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采用全钢预制HUW板式支护+预制斜向支撑桩(PIS工法)的全预制组合绿色支护设计方案,取代了传统的现浇板式围护桩和水平内支撑的设计。通过现场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采取该技术措施可以确保基坑自身安全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可为相关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179 537-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曾德鑫;周兴龙;
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受当时社会经济水平、边坡支护设计施工水平、施工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修建的石砌挡土墙墙体一般以干砌为主,砂浆较少,空腔多,整体性较差,在多种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常见开裂、鼓胀、砂浆脱落甚至滑移、坍塌等不稳定现象,需要进行加固。在对老旧石砌挡土墙的加固处理施工中,重点之一是保障施工期间的安全。通过实践,介绍了锚固法加固老旧石砌挡土墙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顺序、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来保障施工安全,实践表明,以上措施是可行的。
2025年04期 v.39;No.179 54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解宝金;
针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和支撑结构内力分布特征,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深基坑的开挖全过程,分析了在房屋荷载和道路汽车荷载影响下,基坑的开挖变形趋势和坑壁水平变形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三层横向支撑和地下连续墙的受力特征及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完成后最大变形出现在8层房屋荷载侧,量值约为14 cm,房屋荷载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深度约为荷载作用深度的3倍;横向支撑第一层主要受力结构为贯梁,第二、三层为主梁,辅梁起固定和连接作用;地下连续墙主要受压应力,中下部受力大于中上部,最大压应力约为5 MPa,连续墙弯矩最大值出现在8层房屋侧深度为6 m处,其值约为1 600 kN·m,在6 m、10 m和14 m处弯矩出现3处明显拐点,说明横向支撑对地下连续墙弯曲具有一定的限制效果。
2025年04期 v.39;No.179 548-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正超;廖德武;郑冰;杜艳松;潘世佳;
以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突发性滑坡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含极薄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边坡的变形机制为滑移—拉裂式顺层破坏,极薄软弱夹层为其滑动面也是边坡滑动的主要原因。在对比两种不同工况下边坡的位移情况来看,此类边坡在天然工况还是饱和工况下均发生明显的变形破坏。此外,在分析边坡变形机制以及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以“清方+坡脚防护”为主的防护措施,通过建模模拟分析了此类防护措施对该类边坡有着较好的防护效果。
2025年04期 v.39;No.179 553-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勇志;巩胜;成潇博;汪国权;姚华彦;
以合肥西站东广场深基坑为例,利用PLAXIS3D软件建立了基坑三维数值模型,考察了复杂环境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3号线轨道交通结构的影响。分析表明,西站东广场基坑施工诱发邻近地铁3号线合肥西站车站主体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竖向沉降分别为0.87 mm、0.80 mm;出入口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2.60 mm、竖向沉降最大值2.11 mm;邻近地铁3号线合肥西站附近区间隧道产生的水平位移、竖向沉降分别为0.58 mm、0.54 mm,所有变形均满足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本地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的工程案例。
2025年04期 v.39;No.179 558-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郭华江;安邦超;
目前高速公路临河段路基边坡发生滑坡灾害的现象较多,严重影响着高速公路的通行安全。以贵州某临河高速公路填方路基边坡为依托,开展了临河填方边坡变形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为中型牵引式滑坡,原始坡面长期受坡面汇水冲刷、坡脚受赤水河水位涨落侵蚀、路基填土透水性强,在强降雨作用下导致边坡发生变形。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边坡水平向、垂直向均发生较大位移,主要分布于路基近赤水河侧、机耕道一线。结合边坡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抗滑桩支挡+修复截排水设施+清理坡体上部危岩体+封堵路面裂缝+复原机耕道相结合的治理措施,通过建模分析的方式验证了采用此类防护措施有着较好的防护效果。
2025年04期 v.39;No.179 565-570+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雪涛;唐瑞;苏栋;
全风化花岗岩分布广泛,桩基工程中常采用泥浆护壁防止桩孔土体坍塌,但泥皮强度较低,会导致桩基承载力下降,为提高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中的桩基承载性能,部分工程采取后注浆对桩基周围土体进行加固。采用直剪试验研究了泥皮、不同水泥含量桩周加固土以及混凝土表面粗糙度对桩土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皮的润滑作用使得桩土界面强度大幅降低;对全风化花岗岩注浆加固可有效提高桩土界面抗剪强度,但界面破坏呈现脆性特性;随着桩表面粗糙度的提升,接触面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均有所提升。
2025年04期 v.39;No.179 5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劳俊源;迟柄石;赵林爽;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内土拱的演化过程,通过与全尺寸实验的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所得结果。对路堤施工过程和静载过程中土拱的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桩帽平均应力与底土平均应力的应力集中比随填方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静态分级加载过程中,这一比率几乎没有增加。在土拱过程中,拱脚主要位于桩帽的边缘和角落,而不是桩帽的中心。这导致桩帽上的应力分布不均匀,边缘和角落的应力大于中心的应力。随着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加和土拱的演变,拱脚向中心移动。土拱的临界高度为桩帽净间距的1.3~1.4倍。此外,对不同位置的拱高进行了评估,其值大致相等。
2025年04期 v.39;No.179 57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施榕俊;刘宜胜;张国堙;
海底探杆贯入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海底原位测试方法。基于离散元法,对探杆贯入海底土体的原位测量过程进行离散元模型模拟分析。分别采用添加土颗粒浮力与单向流固耦合两种方式模拟海底土壤的水下饱和状态,建立干砂与两种饱和土设置的表层贯入模型,并针对深层贯入,建立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的200 m土层深度贯入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探杆贯入饱和土的土颗粒响应在锥尖阻力、颗粒应力等力相关结果方面与非饱和土存在较大差异;单向流固耦合方法较添加土颗粒浮力可以更好模拟土壤水下饱和状态,在锥尖阻力方面,仅考虑土颗粒浮力会产生9%的差别;在探杆的表层贯入与深层贯入中,土颗粒大应力集中在探杆锥尖等位置,土颗粒位移、旋转等相关土体扰动主要发生在距锥身一个探杆直径范围当中。
2025年04期 v.39;No.179 580-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雁波;董鹏程;汤伟;
目前边坡支护工程中支护桩的类型主要有方桩和圆桩,方桩受力形式较好,较为经济,但需人工挖孔,圆桩受力形式较差,较为浪费,但可采用机械成孔。现政策法规对人工挖孔的限制越来越严,导致支护效果较好的方桩常常无法采用,而采用机械成孔的圆桩又因受力形式较差导致支护成本较高,这就在支护工程中形成一种普遍需求,希望有一种支护形式既享有机械成孔的安全便捷又拥有类似方桩的高效经济。针对该工程问题,提出“机械成孔椭圆形支护桩”这一新的支护思路及方法,并对椭圆形桩、方桩、圆桩截面特性、支护效果及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桩型相关指标优劣情况,为最优支护截面的选择提供依据,起到节省支护造价,提高支护效果,增加施工安全性等作用。
2025年04期 v.39;No.179 586-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梁仕超;朱乃江;赵红波;刘志强;
为得出非饱和黏土抗剪强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以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为基础,基于哈里斯鹰算法(HHO)、鸽群算法(PIO)、麻雀算法(SSA)、卷尾猴算法(CAP)共4种生物算法,以黏土干密度、含水率、孔隙比、温度为输入数据,构建了4种优化模型,结果表明:HHO-LSTM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该模型拟合方程斜率为0.991,模拟粘聚力时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决定系数和模型效率系数分别为1.328 kPa、1.125 kPa、0.991和0.991,GPI为1.875,模拟内摩擦角时的精度指标分别为0.693度、0.584度、0.969和0.954,GPI为1.805。HHO-LSTM模型可作为非饱和黏土抗剪强度预测的推荐模型使用。
2025年04期 v.39;No.179 590-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鹏涛;
为了解决在复合地基处理设计及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中涉及到的面积置换率计算问题,尤其是面积置换率与土体三相指标之间的计算关系问题。通过在深入研究面积置换率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增强体(桩)具有挤密作用的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从土体三相指标基本换算关系出发,利用地基处理前后桩间土干土质量守恒核心思想,分析了两种工况下面积置换率与孔隙比、干密度等土体三相指标之间的计算关系,结合案例验证了推导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在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中解题方面的优越性。相关研究成果对复合地基工程设计人员及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人员在面积置换率计算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
2025年04期 v.39;No.179 596-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杰;宋磊;李季佩;汤长悦;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断完善,不可避免会存在与其临近或交叉工程,而地铁运营对结构变形非常敏感,允许变形很小。为研究上方基坑开挖对下部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以位于南京运营地铁区间隧道正上方的市政隧道基坑工程为例,采用MIDAS-GTS岩土与隧道仿真分析软件,基于空间效应影响,对基坑采取对称分区实施,并设置抗隆起管幕,研究结果:(1)上方基坑开挖过程中,下部区间隧道产生的竖向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基本为其2倍;(2)先行开挖的C区对应下方左线比后开挖的D区对应下方右线变形要大,基本为其1.4倍;(3)管幕方式可有效减小上部基坑开挖期间引起下部既有隧道隆起,对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39;No.179 600-605+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童佳荣;王宁伟;罗跃春;张曙;
对珠海市金湾区某项目地块的软土地基采用了电动化学加固法处理,加固过程中对排出的尾水进行了水质检测与分析。受电动化学加固工程性质、注浆溶液以及地块地理位置影响,工程尾水中铝、钠、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相对较高,且富含有机质。对尾水pH进行中和处理后可作为城镇污水达标排放,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土壤中的Ca~(2+)、Mg~(2+)、Fe~(3+)和其他重金属阳离子等会在电动化学加固过程中产生氧化物/氢氧化物沉淀,促进软土的胶结,提高土体强度;而土壤中Al~(3+)会随电解产生的氢离子被逐渐置换出来后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但在高pH值条件下部分逐渐溶解,从阴极随尾水排放出来。建议工程中利用尾水溶液的强碱性和富含有机质特性对其进行回收利用,节能减排,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39;No.179 606-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太峰;张瑞元;姬付全;陈培帅;高冉;
为定量研究淤泥地层中预钻孔参数对管桩挤土效应的影响规律,依托海陵岛大桥桥头软基路段,开展管桩成桩现场试验,研究预钻孔管桩对桩周土体挤压变形影响。结果表明:预钻孔措施使土体向钻孔中心方向进行偏移,管桩施工使土体向相反方向发生明显偏移,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大于13D(D为桩径)。淤泥地层中的超孔隙水压力线性急剧增大后,短期内保持较稳定的数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离散元模型,横向水平位移的计算值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度较高。位移场整体上可划分为三部分,桩顶以下2/3桩身范围内为隆起位移区,桩端以上1/3桩身范围内为水平位移区,桩端以下区域为下沉位移区,位移场整体上呈“倒锥形”分布,水平方向呈“条带状”特征。当预钻孔率和预钻孔深入率在0.5以上时,对挤土效应的减轻作用较明显,建议在工程中将预钻孔率和预钻孔深入率分别设置在0.5以上和0.5~0.8之间。
2025年04期 v.39;No.179 61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英书;郑允;鲁祖德;张伟;
为探明开挖、结构荷载、地震荷载、结构荷载+地震荷载四种作用对浅埋硐室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以厦门某一超大浅埋硐室为例展开研究。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到了用于数值模拟的硐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采用3DEC数值软件模拟研究四种工况下硐室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结构荷载+地震荷载对硐室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地震作用和开挖的影响次之,结构荷载作用的影响最小;(2)硐室的拱脚以及侧洞的硐顶最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发生拉伸破坏的区域少且较分散;(3)开挖深度的增加会使硐室稳定性逐渐减弱,侧洞的开挖会加剧硐室变形。结构荷载主要对硐室两侧有明显影响。地震力的方向改变不足以使硐室失稳,Z方向地震荷载对硐室的稳定性影响最大;(4)组合荷载作用,且地震力的方向为X方向时,结构荷载可改善硐室稳定性,当地震力方向为其他方向,结构荷载加剧硐室变形。
2025年04期 v.39;No.179 618-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安晓甜;
软岩大变形隧道具有强度低、变形大、稳定性差等特点,施工中易发生大变形、塌方及突水突泥等安全事故,严重威胁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支护参数优化、施工工法选择及变形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支护参数与工法的动态优化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某高速公路软岩大变形隧道为背景,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分析,对隧道支护参数和施工工法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分析围岩变形特征和支护结构受力特性,提出了拱部支护、边墙支护及局部软弱地段的优化支护参数建议。结合不同工法的适用性分析,推荐CRD法作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最优施工工法,并提出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和工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支护参数和施工工法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显著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研究成果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的支护参数优化和施工工法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179 625-630+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邢利;
以某紧邻地铁隧道等敏感环境的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基坑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复杂、挖深错落等难题,系统的探讨设计对策。项目基坑紧邻运营中的轨道交通13号线盾构隧道、河道防汛墙、高压电力排管等重要保护对象,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苛;场地浅层强渗透性粉土层与沙河存在水力联系,增加了工程难度和风险。为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项目采用了先浅后深、先近后远的分区实施方案,优先施工紧邻地铁的浅坑工程,以形成刚性隔离屏障,减小后续深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的扰动;采用刚度较大的十字正交对撑结构有效控制基坑变形;通过落深坑二次支护技术控制确保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实践表明,上述设计对策科学合理,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始终处于安全可控范围。
2025年04期 v.39;No.179 6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何芳婵;靳铭彦;李立青;
渠道衬砌的基础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然而常规土体的力学性能在渠道衬砌施工中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无法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以焦作广利灌区壤土为研究对象,掺入氯硫聚合物固化剂制备成固化土,通过测试不同掺量下固化土的抗渗抗冻性能,以探求氯硫聚合物固化剂对壤土耐久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3,固化剂:壤土:砂的配合比为1∶1∶1时固化土具有很好的耐久性能;固化土的相对渗透系数为同条件下水泥固化土的1/5,且固化土抗冻等级可达F25远优于对照组F15。综上可知该固化剂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已应用于实际工程。
2025年04期 v.39;No.179 638-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敏;
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基坑进行实时、连续地变形观测,才能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并保证项目临建与周边设施、建筑的安全。以苏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大楼项目为例,对基坑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等项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项目的变形过程和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监测项目监测点的变化量均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各监测项目数据均未超出报警值,基坑变形稳定,安全可靠,效果良好,验证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及监测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4期 v.39;No.179 642-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袁鹏举;张力峰;陈龙洋;韩文永;刘朋;
为更全面的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岩土工程性质,以便对实际工程项目提出合理安全高效的岩土工程设计方案。使用静力触探试验原位测试技术计算北京某大型项目中心地基的承载力及其压缩模量,根据计算结果可得:利用静力触探试验计算和实际室内实验所得地基承载力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个别地层深度点的地基承载力略有不同。利用静力触探试验计算得到的土层压缩模量会比实际室内测定的压缩模量略小;当地层深度为32.6 m时,静力触探所确定的压缩模量远大于室内试验确定的压缩模量。随着地层的不断深入,静力触探试验计算所得的压缩模量与实际压缩模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明静力触探试验可较为准确的反应实际工程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
2025年04期 v.39;No.179 648-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凯;林军;闫超;魏明俐;
土的压缩指数C_c评估对土体的沉降有着重要意义,会对基础的大小和尺寸设计产生影响。分析了孔隙比e、含水率w_n、液限w_L三个土的物理参数和C_c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孔隙比e、含水率w_n、液限w_L和C_c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分别为0.837 5、0.823 3、0.691。同时,重点关注孔压静力触探(CPTU)现场原位测试技术,根据获取的南京市某经济住房项目的CPTU试验数据,结合土工实验数据,对土的压缩指数C_c进行了分析,评估了静力触探预测C_c的准确度。结果表明,锥尖阻力q_c可以有效预测C_c,不同土层的压缩因α_m取值不同(黏土>粉质黏土>砂土),当压缩因子α_m确定时,通过预测公式可准确获得各土层的C_c参数,对各土层压缩性进行评估。
2025年04期 v.39;No.179 653-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秀如;冯健雪;萧和;罗湛;刘枭伟;
桩-土界面的力学特性是影响桩基安全施工和健康运营的关键问题,对其分析是揭示桩基变形和承载力机理的重要环节。鉴于此,研制了一种桩-土界面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系统,采用PLC自动化控制技术控制竖向加载速率和位移,同时能考虑不同地基固结状态、含水率及复杂受荷情况。为了验证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了不同含水率的红黏土桩基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的力学性状,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土体的非饱和性显著提高了桩-土界面的土压力及单位桩侧摩阻力,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本模型试验系统可为桩基工程实践中提供试验支持和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179 658-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谢兰芳;
地基基础支撑着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的稳定关乎着上部结构的稳定;地基基础作为隐蔽工程,日常很难发现其是否破坏,一旦发现破坏,后果很严重。目前多数鉴定单位都是通过观测房屋上部结构的裂缝、倾斜或变形来判断地基基础的危险程度,特殊情况采用开挖基础的方式来判断其损坏程度。通过上部结构变形观测来判定地基基础的损坏,必须在已出现一定变形后才能发现问题,而且不能直接判定产生问题地层位置及基础的损坏程度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间接鉴定地基基础损坏的方法——物探方法,并通过勘探方法来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
2025年04期 v.39;No.179 664-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麻晓兰;刘宏;
以贵阳中华北路的塌陷为案例,介绍从地质模型概化、试验变量选择、相似比设计到物理模型设计、相似材料设计再到物理模型试验的下伏溶洞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全过程。制定并实施了共计15组物理模型试验,试验的核心目的在于探究土洞尺寸、水位降幅、水位降速三个影响因素与下伏溶洞塌陷易发性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显示:(1)下伏溶洞塌陷不仅受到重力、负压影响,还受到潜蚀作用的影响。(2)在整个塌陷过程中,表层土体沉降持续发展。前期,表层土体沉降量较小但持续增加;后期,沉降量增幅不断提高,最终导致“突发式”、“瞬时”的塌陷。(3)土洞尺寸、水位降速、水位降幅这三个因素与下伏溶洞塌陷易发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土洞半径越大,越容易发生塌陷;水位降幅越大,越容易发生塌陷;水位降速越大,塌陷越容易发生塌陷。
2025年04期 v.39;No.179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兵;周毛毛;庞人豪;孙雪莹;刘敏;牛志峰;王刘振;
为研究含水率对郑洛某场地膨胀土的影响,对原状土样和重塑土样分别开展了膨胀力试验、有荷载膨胀率试验和收缩试验,分析了膨胀力、有荷载膨胀率、收缩系数及胀缩变形总量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膨胀力、有荷载膨胀率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收缩系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含水率增加到一定量后,均逐渐趋于稳定;(2)胀缩变形总量随着土体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3)合理控制填土含水率和荷载,可有效抑制土体的胀缩变形总量。通过试验研究数据,建立了膨胀力、有荷载膨胀率、收缩系数与含水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方程,为工程中控制膨胀土危害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39;No.179 674-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曾强;罗浩;
为推动煤矸石作为路基填料的资源化利用,通过静三轴剪切试验探究了分形维数与围压对煤矸石填料力学性能的耦合影响机制。以贵州纳雍县煤矸石为对象,设计了5种分形维数级配(D=2.1-2.45)和4种围压(50~300 kPa)。结果表明:煤矸石以SiO_2-Al_2O_3-Fe_2O_3体系为主(总量>85%),具备良好的工程应用基础。各级配试样均呈鼓胀塑性破坏模式。强度参数分析显示,黏聚力c随分形维数增大从76.87 kPa增至101.81 kPa(增幅32.47%),而内摩擦角φ变化甚微(<12%),并将其嵌入莫尔-库仑理论,构建了一个能够量化预测级配煤矸石强度的半经验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分形级配通过颗粒填充与咬合调控强度的内在机制,为煤矸石路基填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39;No.179 679-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本期数据